第21章 萬事讀書始(第1/2 頁)
“剛才你見到的名士姓胡名昭,字孔明,是潁川人士,品行高潔,精通經史子集,尤其是那一手隸書,更是讓人敬佩。”
唐瑁看似在稱讚胡昭,實際上卻是在向邊柳展示他這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邊柳一臉“羨慕”的點了點頭。
唐瑁居高臨下看了看邊柳,撫須揣度了一下,然後說道:“你應該知道你的身份,以後有外人的時候,你要儘量少開口。”
“在下偶見風流名士,一時有些失矩,還請唐公見諒。”
唐瑁知道胡昭的性格,別說他沒見過真正的劉辯,就是見過劉辯,此時見到和劉辯一模一樣的少年,也會裝作不知道。
他只是要藉著提醒眼前少年,讓他知道誰主誰次而已。
見少年如此識抬舉,唐瑁緩緩轉身,說道:“跟我來!”
二人來到了書房。
唐瑁席地跪坐了下來,又示意邊柳坐下,“你不僅要知道你的身份,還要知道你要扮演的身份,所以也不用如此拘禮。”
邊柳學著唐瑁的方式跪坐,二人四目相對。
“可讀過書?”
“識得幾個字。”
“學過《易》?”
邊柳搖頭。
“《尚書》?”
邊柳繼續搖頭,然後說道:“只讀過半年《詩經》。”
“弘農王雖然年幼,自幼養在道人之家,卻是五經具習,才學滿腹,你若是隻讀過《詩》,怕是很容易露出破綻的。”
漢代實行的是察舉制,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明經、方正等。
孝廉,自然指的是孝順長輩,廉潔奉公;
這廉潔奉公主要是對一些小吏來講的,漢代與後世的官吏分開不同,斗食小吏經過努力,也是可以成為大官的。
茂才,主要是針對一些有特殊才能者,比如能搞些實用小發明的。
當然,在察舉制被玩壞之後,這裡會不會成為世家子弟鑽空子的大缺口就不得而知了。
至於明經,指的就是讀書人了。漢代規定的學術有五經,分別是《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
每個科目皆有規定的註解版本,不是士子可以隨心所欲,胡亂解讀的。比如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公羊春秋》——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掌管這五經的一共有十四個博士。
漢末最鼎盛的世家,袁家就是靠著研究孟氏易發家的,而袁家之所以門生故吏滿天下,也不僅僅是因為四世三公,還因為他們是掌握了《孟氏易》話語權的學閥。
你有沒有學問,研究的對不對,都是袁家說了算。
如此一來,讀書人自然就向袁家靠攏了。
……
“在下惶恐!”邊柳連忙向唐瑁作揖。
“所以,你眼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讀書。”唐瑁說著,起身從邊上拿出一卷書簡,他小心翼翼的鋪開,陳列在邊柳面前,用手指著幾篇竹簡,“讀讀看。”
“彼採——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青青子——,悠悠我心!”
邊柳確實研究過一些隸書,不過也只認識一部分文字,還有一部分可以講出來,剩下的那些單獨拎出來他不認識,但放到《詩經》這麼經典的名句中,他也可以猜出來。
只不過,他不想表示出來。
“只是簡單的識文斷字都不會嗎?”唐瑁想著,他在邊柳這個年紀,整本經書他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不是在下不會讀,只是在下記得,先前所讀的文字,與這上面的有些不同。”
“哼!”唐瑁輕哼一聲,瞬間明白了,他說道:“蠻夷之地,不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