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農莊遭遇(第3/3 頁)
……
……
……
ps:
關於漢末“大人”的稱呼。(僅為作者個人研究,贊同就當漲個知識,不贊同就當看個樂子。)
讀秦漢時的書,評論區總會看到,“大人”是家中小輩對長輩的稱呼,如果用“大人”來稱呼官員,就相當於是認父。
就比如《後漢書·崔烈傳》當中有記載:
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
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這裡崔鈞就稱呼自己的父親為“大人”。
現代其實還有用“大人”指代“父母”的說法,就比如鄙人小時候站在家門口,村裡長輩路過就會很自然的問道“你家大人呢?”
而且父母還會專門告訴小孩,你去別人家能問“你家大人在嗎?”千萬不能問“你家小人在嗎?”
我們當然知道,當“大人”意為“父母”時,與之對應的是“小孩”。
不過“大人”是否只能當做父母呢?
愚以為,“大人”並非特指,而是一種泛指。
關於喊“大人”等於“認父”,這種提法的明確記載,最早應該出現在宋朝的《粱溪漫志》、《雞肋篇》等文中。
愚認為,這是對於讀書人而言的。即如果你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那你就不能隨便稱呼長輩之外的人為“大人”。
為什麼呢?
《周易》記載: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孟子》記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莊子》記載:大人者,聖人不足以當之。
也就是說,聖賢書都記載,“大人”是比“聖人”更牛皮的存在,你用它稱呼長輩以示尊重也就罷了,形容外人,誰當得起?
即:用“大人”一詞稱呼外人,帶有阿諛諂媚的意味。
《後漢書》鄧禹、陽球傳記都有稱呼宦官為大人的記載。
宦官是為士人所不恥的,那去巴結宦官的人當然豁得出喊大人這種沒皮沒臉的事。
綜上,如果你是漢末的一個有骨氣計程車子,一個小官,稱呼太守縣令為“大人”,肯定是逾禮,如果那官員比較正直守禮,說不定當時就會回懟一句,“吾乃汝翁乎?”;
如果你是個斗食小吏,遇到一個一時叫不上職稱的大官,喊聲“大人”,雖然不合理,但至少不犯錯;
但如果你就是個底層沒什麼文化的百姓,遇到個官吏將軍,喊聲“大人”,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再回到現在,大人其實也有同樣的感覺。
就比如我小時候站在家門口,就可以很自然的回答:“我家大人山上幹活去了。”
這沒啥不自在的。
但如果你讓我說,“呦,村長大人來了!”
這就很彆扭了。
說到底,就是大人一詞喊長輩之外的人帶有阿諛之意,放在古代,讀書人不恥,但對於普通百姓反而表現出了小心無大錯該有的態度。
至於某些電視劇裡,官員之間一口一個“紀大人”、“和大人”的,你想想,那個朝代他們都自稱奴才了,喊句“大人”有什麼諂媚丟人的?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