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山窮水復(第1/2 頁)
這件精雕細琢的金挑心真是個禍端,圍繞著它已生出數條人命,怎麼看都是不祥之物,偏偏世人見了它都眼迷心亂、趨之若鶩。
王恆略加思忖,在居所展開筆墨,給張師爺寫了封回信。
信中再三謝了張師爺和顧班頭重情重義,信得過他的為人,將官府舊檔透露出來,衙門之中的利害,他也知曉幾分,必定不會擅行其事,但有所發現,都會與張師爺首尾呼應。
仍請張師爺打聽江寧浦知縣的經歷,浦知縣的過往關乎一個牽涉頗廣的謎團,他五日之後就會下山,收信地址是南監正義堂。
送走差役賈五,小才續了一壺水,神叨叨地說:“看樣子,這起命案比我猜想的還要複雜,擁有金挑心的江寧縣陳家,是不是廣恆和尚俗家南京應天府陳家的旁支?這不知下落的金挑心又是怎得到了廣恆和尚手裡?廣恆和尚帶著如此貴重的首飾在觀瀑亭作甚?”
王恆在廊下來回踱步,頷首道:“問得好。”轉眼,小才又眉頭緊蹙起來:“可惜的是,似乎沒有人希望我們追查到底,被害者的親屬並不需要真相,陳二公子的小廝阿生到現在還沒有來回復訊息,也許,不會來了。七兄,難道我們要罔顧一條人命嗎?”
王恆嘆口氣道:“也許陳家人在忌憚甚麼,再等等吧。”
細雨不疾不徐,始終落個不停,漸漸屋瓦相擊,匯成汩汩流水,浸潤了屋簷下的一叢叢晚飯花。
飯鐘敲響,王恆與小才就近在維摩別院膳堂用齋,將將坐下,只見李琣和小武推門而入,坐到飯桌對面。
彼此微笑著示意,秉承著食不言的傳統,各自乾飯,難為晉陽君這種身份的李朝貴人,蘿蔔豆腐湯吃得津津有味,還添了一碗米飯。
讓小才這樣的苦出身都自嘆弗如。
飯後一同步入長廊,王恆問道:“晉陽君下午仍是去藏經閣嗎?”
李琣搖頭道:“今日有雨,藏經閣中光線尤其不好,正午過後就不宜抄寫,下午我打算離開聚寶山主峰各處轉轉。”
小才提議:“張先生居住的佛光閣景緻很美,晉陽君不妨去瞧瞧。”
李琣帶著禮節性的微笑道:“夏日炎炎,張先生或許要午休,不好擾人清靜,我昨日遙遙望見翠竹林,等會兒去後山訪訪它,聽說聚寶山中有飛瀑,雨中觀瀑亦是快事。”
小才大包大攬道:“晉陽君,我來帶路。”
李琣莞爾道:“那感情好,巴不得勞煩兩位,不過,咱們還想從後山下山,再爬山上來,活動活動筋骨,先前我在老家就最喜歡登山,就不打擾二位了。”
小才的伶俐勁不知去了哪裡,一根筋道:“不勞煩,我認得下山的路,左右無事也練練腿腳,給你們指個路。”
王恆暗暗偷笑,踱著步跟在李琣他們身後,儼然預設了小才的說法,要當殷勤的陪客。
出門的時候,雨腳淡淡的,眾人便沒有打傘。
一行幾人出別院門,從放生池向後山走去,穿過牌坊,沿著朝南的小山坡蜿蜒而去,不久翠竹林就出現在眼前。
眾人停下腳步,細雨氤氳浸潤下的竹林,更顯得青翠欲滴,清芬拂面,然而,美景之下,李琣與小武都似乎有些心不在焉。
小才促狹道:“晉陽君,朝前走是聚寶山六景之中的佛光流霞,捨身雲海,都要起個絕早才見得到,若是要看飛瀑,咱們得換條路走,飛瀑往下,就是下山的路。”
李琣和小武商議了下,決定經過瀑布下山。
於是眾人折返,雨後路滑,很費了一番功夫才跋涉到了觀瀑亭。
命案發生了不過幾日,大約是人們故意避開凶地的緣故,觀瀑亭附近竟然顯得有些荒穢,野草瘋長,藤蔓死死纏著樹枝,在雨水的滋養下相愛相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