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意外發現天國遺物(第3/3 頁)
皺著眉頭思索,這些東西里的哪一件能跟條案扯上關係?
看到條案,只是第一步。
能夠使用夾板手段製作條案,其年代應該是在清末,並且京城一帶的遺老遺少家中,總有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習俗。
找到條案的出處,才是第二步。
朽木變成金條,完全依靠的就是它的傳承脈絡。
如果它是老佛爺或是明清兩代那位名人雅士用過的,價值就要扶搖直上了。
我把那串像章拿起來,一枚一枚翻看。
攤主是個鑲著金牙的禿頭,笑嘻嘻地介紹:“都是鄉下收來的,兄弟,喜歡就都拿去,一百塊錢一個。”
小馬路這邊一直都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這些像章鏽跡斑斑,品相差到了極點,別說是一百塊錢,就這一長串總共賣一百塊錢,都沒人想要。
看完像章,我又翻那本古書。
那是一本賬簿,每一頁都是工工整整的繁體小楷。
這些文字和事項上看,跟行軍、打仗、戰利品有關。
不過,記錄中使用的都是暗語。
長槍用“火棍”代替,短槍用“笤帚”代替。另外有一項名為“長毛滾珠子”,代表的應該是“首級”。
華夏暗語歷史悠久,如今在港島、南洋一帶,仍然在大量沿用。
“小兄弟,喜歡這東西,拿回去當字帖挺好的。俺們鄉下人不懂,也不寫毛筆字。你買像章,這本書就送你……”
攤主很熱情,但很明顯,他連自己賣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城破,木棺十二,金絲楠木千年材,內有幹人各一,奇極,不朽,栩栩如生。記之,報文正公閱,火燒七晝夜,不死,不朽。”
這段話的後面,有一個華夏農曆日期——同治三年七月十九。
只要熟悉華夏曆史的,都知道這本賬簿出自何處,破城究竟破的是哪座城,文正公指的又是誰?
如果條案中的金絲楠木跟“破城之戰”有關,那就真的太有價值了。
歷史上,圍繞“破城之戰”,遺留了無數不解之謎。
最令史學家疑惑的,就是破城之後渺無蹤跡的“天國寶藏”。
“好東西,好東西……不管什麼法子,今天這些東西都要拿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