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又都有向癌症方向惡化的可能,更為關鍵的是,如果不到他那裡求醫,通常都會死人,若往到別處求醫,治也能治,不過復發的可能性極高。
每到子夜時分,珠江三角洲的空氣裡都是這樣的聲音。在這種溫暖而溼潤的春夜裡,自以為娛樂的聲音正在不自覺地沉澱為說教,以說教自居的聲音卻在不經意間蒸發為娛樂——為了勵志,我不得不把後者引為同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鬱悶乎文哉
據報導,鑑於一些父母為了顯得有“文化”,為孩子起名時用字日趨生僻,給“城市資訊化”管理造成不便國家語委即將出臺《人名規範用字表》,限制生僻字在人名中的濫用。
此事在網上招來罵聲一片。大意是,按民法通則第99條,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生僻字雖為資訊化管理惹了一些麻煩,如電腦字型檔以及其他各種成本,但技術問題不可高於人類尊嚴。更有刻薄者說,與其這般,乾脆學《唐伯虎點秋香》,每人發一個號,或者直接用身份證號碼,甚至網上的ID給大家當名字,不就更省心了。
雖然“說不”乃中國網路言論的一慣精神,但是在這件事上感覺就有點反常,因為國家語委的意思,這一次其實非常順應電腦化、網路化的世界潮流,說白了,無非是進一步落實黃仁宇先生耿耿於懷的中國歷史上始終無法推行的“在數目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照理,網民因該是得此風氣之先者,最起碼已奮不顧身地註冊了字母化和數字化的ID,今對此事竟如此反感,看來中國的網路人口除了購買力不高,還存在著“反網路化”的潛在傾向,風格相當飄忽。
對即將出臺《人名規範用字表》,我舉雙手贊同——左手,代表一個經常用電腦寫字的人;右手,代表一個識字數量“中等”的讀寫人。儘管我只是“城市資訊化”的一個被管理者,但這絕不表示我已自動放棄了與中國新出生人###往的權力。也就是說,如果我讀不出對方的名字,或者在電腦裡碼不入對方的名字,凡此種種,都會被我視為社交上的嚴重失禮,常識上的自取其辱,進而對我所受的全部中文教育產生強烈的懷疑。
個人尚且如此,政府的不便更不待言。身為人父,在命名下一代這件大事上我當然也極其理解普天下父母的苦衷。與其說什麼“為了顯得有文化”,不如說僧多粥少,競爭殘酷才是生僻字入名的真正肇因。“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中國父母們的共同心聲和共同心病。起名就是起跑的一部份,因此,起一個“有文化”或“個性化”的好名字,就相當在200米或400米開跑前佔據了第4第5跑道。從《康熙字典》裡檢出來的生僻字,有沒有文化另說,至少能夠在遍地的張三李四Plain JANE裡先聲奪人,脫穎而出。再至少,可以避免同名同姓帶來的不便,也算是為政府減負。
人父人母的共同心願,無非是後代們能混個人五人六。然而既成功又出名的“名人”之名,卻幾乎都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之輩。因而既要避免因與他人同名同姓而造成的個性流失,又要效法名人之通俗易懂,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我曾有一名叫張國立的臺灣同事,偏偏他的太太姓趙名薇。有一次兩口子要去南京玩,透過旅行社訂酒店,旅行社在火速發來訂房確認傳真的同時另有密電一通相告:酒店總經理再三叮囑,務請二位貴賓屆時直接到樓上的某某號房間辦理check in手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