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建設新基地6(第2/2 頁)
全不同。
原來,海州雲臺山的居民,大都是明洪武年間,從江南蘇、錫、常一帶遷徙過來的。
朱元璋當年滅掉江浙的土皇帝張士誠,發現他在當地名望頗高,很多縣裡鄉里、都供奉有張士誠的祠堂,這類祠堂,直到解放後都還有。
為了防止發生民變,洪武帝就把當地的百姓打散北遷,遷徙地主要在蘇北的淮安、如皋、鹽城、泰州一帶,最遠就到了海州,也就是後世的連雲港。
所以這裡的口音,保留了吳音的特點,但只要慢慢說、仔細聽,還是能聽懂一部分的,加上旁邊還有一個溫州的小胖,
雖然溫州話與當地話差別也很大,但畢竟都屬於一個語系,一字一句的說,大部分還都能明白。
經過交流,他們瞭解到,這個人的確是個樵夫,姓陸,叫陸波,跑走那個是他弟弟,叫陸濤,是個漁民。
他們原本就是高公島雲臺山人,清初滿人入關,明軍殘存勢力盤踞在沿海地區,堅持抵抗,滿人不習水戰,一時無法征服,於是滿清朝廷開始禁海。
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頒佈了《禁海令》。
嚴格禁止商民船隻私自入海,不允許用大陸的產品、貨物進行海上貿易,不許片帆入海;有違禁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充公。
康熙元年(1662年),輔政大臣鰲拜又下令,從山東省至廣東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內遷50裡,並將該處的房屋全部焚燬。
該令的實施,致使華東至華南沿海地區的漁業和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流離失所,沿海的船隻,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燒燬,城堡全數拆除,越界者不論遠近,都被立斬不赦。
遷界之民,丟棄祖輩經營的土地房產,離鄉背井,倉促奔逃,野處露棲,“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
遷海令的實行,使農業、漁業、手工業及海外貿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殘。人民生計斷絕,流離失所,其間,曾不斷髮生激烈的反遷海鬥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