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3 頁)
算,後來為了幫老媽和學校裡的叔叔阿姨算試卷分,這功夫也沒撂下,雖然沒有世界紀錄那種30筆不到兩秒的神速,但也只是稍慢了一些而已。
&ldo;這帳面上結餘一貫二十三文,另有五筆計算有誤,實際應當結餘一貫三百三十六文。&rdo;崔瑛用指甲在有問題的記錄上掐了一下,而紙箋上除了崔瑛怕記不住數字而留下的一點記錄外,什麼也沒有。
呂蒙正看著剛剛燒起來,連味道都還沒逸散開的香,有點傻。
第3章 獻書(修)
崔瑛一夜好睡,呂蒙正連夜派人到主薄那裡將流民營的帳本並縣裡的田籍稅薄都收了回來。
第二天一早,崔瑛和陳家兄弟倆用完早餐,見呂蒙正將兄弟倆安排回了撫孤院,便進了書房。呂蒙正到任不足一年,組織流民營不過三個月,帳冊並不是很多,又是經折裝的,疊在手裡也沒一掌厚。崔瑛還是用昨晚那支蘸水筆,藉助鎮紙在厚紙箋上打出格子,將日期、在營人數和領取糧食一一填入,花了半天功夫便製出了一張逐日變化的清單,帳目問題一清二楚。
呂蒙正只見那瘦弱的小孩子開啟一冊帳本,以他根本沒看太清的速度翻過,在紙箋上填上幾個數字,然後又開啟一本,用他算了一冊帳本的時間算完了全部,而且全對。
叫下人端了一碟點心上來,看小孩一邊吃一邊又將剛才算過的帳本再翻了一遍,呂蒙正終於有點按捺不住了。
&ldo;算完了?&rdo;
&ldo;嗯,再驗算一遍免得出錯。&rdo;崔瑛將嘴裡那一小塊米糕嚥下,說道。
&ldo;你先生教你用天竺數字的?&rdo;呂蒙正問。
崔瑛寫的是阿拉伯數字,由印度人發明的,歷史上到了宋代晚期才由阿拉伯人傳入中國,不過呂蒙正因為年青時寄寓在寺廟裡,認識了一些天竺來的苦行僧,所以也認得這些數字。
&ldo;先生只教了數算和識字,數字是跟一個過路的番僧學的,寫起來快。&rdo;崔瑛答道。
呂蒙正接過結果,將帳本上有問題的地方謄寫了一遍,讓衙役去將主薄和書吏帶到縣衙裡看管起來。然後看崔瑛將點心都放下了才開始和崔瑛聊起天來。
兩人一聊就聊到下人敲門問晚飯的事,呂蒙正才發覺他和這孩子聊了整整半日時光。
他驚奇的發現,崔瑛的知識博雜,對許多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言辭也文雅,只是對經義不是很精通。呂蒙正是個愛才的,也不將崔瑛當晚輩看,只作一位能坐而論道的朋友。
這天的晚飯是與呂家人一起吃的,此時對女性的約束並不如明清時那般苛刻,崔瑛年紀又小,呂蒙正直將他作通家之好。飯後聊天時,崔瑛才有機會悄悄打量呂蒙正的母親與妻子,兩個歷史有名的傳奇女性。
在崔瑛的歷史上呂蒙正是比現在晚一科中的進士,但當的是狀元,仕途更順利,初任州判,回京後順風順水的任官,甚至三度拜相。但小時候曾與他的母親一起被父親走出家門,他的母親沒打算再嫁,母子倆守了一口破窯生活,呂蒙正甚至要靠乞討才能生存。
中了狀元後,他接了父親和母親住,但這位剛烈的女性根本不願意再見到丈夫,最終是夫妻倆分室而居。這樣一位剛烈、有韌性、會教孩子的女性如今卻笑得和藹可親。而呂蒙正現在也沒有接父親來住,一來縣令位置太低,條件一般,另一方面,戰爭結束的早,呂家生活還過得去,呂父還是在汴梁城當他的起居郎,與那群內寵花天酒地著。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