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抗衡(第1/2 頁)
游擊戰術,顧名思義,即靈活遊走中實施攻擊。其核心策略在於針對敵軍編隊實施擾亂襲擊。游擊戰術並非單純的逃避,亦非盲目硬拼。
游擊戰術精髓可凝練為十六字戰略指導:“敵前我退,敵穩我擾;敵疲我攻,敵退我追。”關鍵在於擇選對我方有利、適合雙方兵力對決的戰場環境及地理位置,迅速排程兵力,智慧分配作戰任務,精準捕捉戰鬥時機,並確保戰後能迅速撤離,避免陷入持久消耗戰。
游擊戰要求軍隊具備高度的組織性、積極性與機動性,充分利用優勢,規避劣勢,將“遊”與“擊”巧妙融合,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擊戰術的威力。
但歸根結底,游擊戰仍需與敵軍交手,即使是以眾擊寡,以預設伏擊對付措手不及之敵,終究難免短兵交接的激戰。
佤邦軍的總指揮鮑家祥便是從游擊戰中嶄露頭角。
他曾是一個佤族山寨中的平凡少年,在那個戰亂頻仍的時代,連安安穩穩耕田都成奢望,時常遭受果軍及其他軍閥部隊的劫掠和壓迫。
後來,鮑家祥攜手幾位族叔和同鄉組建了抵抗組織,開始在本地開展遊擊鬥爭,且逐漸憑藉卓越才能成為一支核心突擊部隊的指揮官。
隨後,鮑家祥率部加入緬國聯軍,從一名微不足道的連長起步,歷經與緬國獨立軍長達二十多年的烽火歲月,待到緬國聯軍解體之際,他已榮升為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麾下擁有三個步兵營,統率數千人的武裝力量。
正是倚仗這三營兵力,鮑家祥帶領隊伍脫離緬國聯軍,創立了現今的佤邦聯合軍,並與緬國政府維持著一種微妙的疏離合作關係。
作為緬國內最大的割據武裝力量,佤邦聯合軍與其他諸如果敢軍、勐拉軍等地方軍閥勢力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每當緬軍攻打果敢時,佤邦聯合軍都會資助果敢部隊的抵抗行動,其旗下的佤邦軍隊更是頻繁活躍於緬北各場區域性衝突之中,幾乎每次衝突都有佤邦軍的身影,足見其叢林戰經驗豐富。
然而,這一切經驗都是基於對抗緬北其他軍閥武裝和緬軍的基礎上。
當佤邦軍首次遭遇紅警軍團時,即使僅執行叢林騷擾任務,也受到了紅警軍團的空中力量重創,多個陣地被毀,不少隱藏在叢林中伺機發動進攻的佤邦軍士兵所集結的臨時營地慘遭轟炸。尚未正式交戰,佤邦軍便已付出相當大的傷亡代價。
無奈之下,鮑家祥下令部隊撤入更為深遠的叢林,並將部隊分散為小股力量,以免大規模集中而被劉市的空中偵察裝置捕捉。
然而,鮑家祥很快意識到此舉收效甚微。那架在數千米高空盤旋的偵察機如同天眼一般,洞察著佤邦軍和勐拉軍的一舉一動,將資訊實時傳遞至地面指揮中心,由分析人員詳盡解析,明確標示出叢林中佤邦軍和勐拉軍的動態。
緊接著,盤旋在景東上空的六架入侵者攻擊機展開一輪接一輪的空中打擊。當佤邦軍和勐拉軍在無法承受空襲壓力,紛紛撤入叢林深處時,景東的紅警步兵部隊開始了反擊。
趙文龍保留了一個紅警步兵營和一個民兵警衛營作為景東的防禦和預備力量,以兩個民兵警衛營配合作一個紅警步兵營的模式,將八個民兵警衛營和四個紅警步兵營總計近五千兵力悉數投入戰場。東北和西北兩側叢林分別部署兩千五百人的兵力滲透,並將手中的裝甲連隊和坦克排調遣至4號公路線的北方分支路段。
這條公路幹線直通勐拉縣,一旦被攻佔,勐拉軍必將前來救援,否則只能坐視紅警軍團兵臨勐拉縣城!
隨著景東平原上的紅警部隊行動起來,反擊的大幕正式拉開!
首當其衝的是景東平原邊緣地帶,聲勢浩大的部隊對敵人在叢林中的隱蔽據點展開了猛攻。空中又增派了六架米-24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