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黃金的終焉(四十七)(第1/3 頁)
什麼是救贖?救贖的形式應該是怎麼樣?
這個問題不止一次擺在羅蘭面前,從知道全部真相的那一刻開始,更是不斷思索、探尋答案。
每個人對救贖的定義都不一樣,關愛、尊重、平等、理解、溝通、死亡——這些都可以是救贖的形式,也可以是救贖的終點。總體來說救贖並沒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能根據具體的物件和情況做相應的定義。
救贖一個人尚且困難無比,救贖一個世界,一個已死的亡靈與其容器,人們又該如何是好?
羅蘭的答案是相互救贖的同時也救贖自我。
除了扣動扳機,我們還能有其它選擇——這個命題是否成立,不應該由一兩個人的一兩次辯論來決定。那應該是所有人一同面對,一同思考,一同做出選擇。
羅蘭緩緩吐出一口氣。
「……」
這是一場豪賭。
「所有的真實」——將不為人知的密辛不做任何修改遮掩,直接對所有知性生命播放。就連羅蘭也不知道人們看了那些事情後會作何反應。他並非全知全能,無法推測出每一個人的反應,也沒法代表自己之外的人的心情。
他只能懷抱期待和不安,等待世界的回答、生命的回答。
一群群光粒從世界各地傳回來。
那是從人們的意識中抽取出來的反應。
——如果這裡頭只有惡意。
那一切就真的無可挽回了。
已死之神的怨念無法平息,世界也會被改寫成永遠靜止的地獄。
一切取決於人們的心靈,是救贖還是萬劫不復,全部都源自心的選擇。
能夠終結悲劇,阻止世界向滅亡邁進的,恐怕既不是遠大的思想,也不是高尚的理想。唯有極其平凡又理所當然的心情,才能平息神的詛咒。
所以——
羅蘭長出了一口氣。
一群群感情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傳送回來。
見證了真實,知曉了真相之後,人們的情感與感想化為龐大的混沌洪流反饋了過來。
傷感、憤怒、羞恥、麻木、苦澀、譏笑、憎惡、同情、憐憫、哀傷……數量龐大、成分各異的情感浪潮沖刷著意識空間,原本只有一種色彩的世界渲染上五彩繽紛。
——沒錯,就是這樣。
混沌的情感讓羅蘭感到安心。
人類的感性是絕對無法一元化的。
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種真實。在同樣的條件下面對同樣的事實,也不會只表示出區區一種反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亂七八糟的反應才是理所當然的現象。
類似的現象在網路特別明顯,就算看了同一則新聞,塞滿留言版的意見還是千差萬別。
有人對溫暖人心的事跡獻上讚美。
有人為感人肺腑的事件落淚。
與此同時,有人對溫馨的畫面嗤之以鼻,也有人對令人心寒的慘劇拍手叫好。
這些反應是無法統一的,如果統一的話反而可怕。
人心嚮往的是混沌,而非條理分明。
人類不僅弱小,還會犯錯誤,但是人類不會是機器,雖然人類和機器一樣都有正確的標準,但是人類不會永遠堅守著自己的正確,在必要的時候,在不同的正義相互碰撞之後也能學著通融、學習、借鑑,而機器永遠只會堅守著自己的正確。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擁有屬於自己的情感,這份情感能夠幫助人類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束縛,嘗試接觸和創造出不同的可能性。哪怕這是自私,哪怕這會傷到自己和別人,還是一路舔舐著傷口,一點點從虛無和荊棘中開拓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大道。
那很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