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3 頁)
189頁圖表
以軍情報部判斷,它能在敵人發動戰爭的24小時前發出警報。作戰部對此寄於期望,把這作為發布動員令的基礎。阻擊由部署在停火線上的部隊和空軍擔任。動員令發布後48‐72小時,動員的兵力可在第一線發揮作用。如果同時實施總動員,全軍兵力可達37.5萬人。作為反擊力量,在西奈戰線有擔任阻擊的1個旅和擔任機動打擊的2至
3個旅,這些部隊可在h時(戰爭爆發的時間)後24‐48小時實施反擊;在戈蘭戰線,可在h時後48小時使用動員的兵力實施反擊。另外,戰爭爆發前,以方估計阿方10月7日發動戰爭,並據此擬定了作戰計劃。
總之,以色列的遏制力即是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反擊力。使用這種反擊力的前提是動員,而發布動員令又依據在此之前發出的戰爭警報。警報是行使遏制力的起點。那末這警報又是以什麼為依據,這種依據是否能成為行使遏制力的依據呢?這確實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三、阿拉伯的反遏制戰略
1975年10月,埃及國防部長賈馬斯在阿方於開羅大學召開的十月戰爭討論會上發表了文章。據他的文章說,埃及在十月戰爭中的戰略
大致由以下內容構成。
(一)制定總戰略
有鑑於六天戰爭的失敗,埃及在十月戰爭前將重點放在了擬定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的總戰略上。對於六天戰爭的教訓乃至失敗原因‐‐這也是制定總戰略的根據‐‐舉出了以下幾點:
1. 政治目標與軍事能力,既不均衡又不協調;
2. 由於突然決定進行戰爭,所以軍隊沒有作好充分準備;
3. 軍隊在不瞭解應達成的軍事戰略目標是什麼的情況下就實施了集結;
4. 國際輿論對埃及不利;
5. 戰爭爆發時,政府與軍隊不協調。
以上幾點教訓作為擬定反以色列戰爭總戰略的借鑑,在十月戰爭中反映出來。這個總戰略的目標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透過政治上的努力,創造一種利於採取軍事行動的國際環境;
2. 一旦決定開戰,就採取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在開戰24小時內要確立絕對優勢地位;
3. 開戰後,開展支援軍事行動和靈活運用戰果的政策。
(二)政治戰略
薩達特在其自傳中稱,他就任總統是1970年10月16日。當時,埃及面臨的困難是軍事上失敗造成的創傷,瀕於崩潰的經濟,以及令人窒息的政治上的孤立。在外交關係上,也僅限於同蘇聯一家保持往來。然而,戰爭爆發的1973年,形勢為之一變,這是戰前薩達特總統在國際上開展積極外交的成果。1973年5月,薩達特總統出席了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促使會議透過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同時,在以色列人殺害3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事件中,薩達特總統又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會議,結果會上以14票對1票透過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1973年9月,薩達特總統在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說:
&ldo;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為什麼呢?因為以色列希望戰爭。只要阿拉伯國家拒絕
無條件投降,以色列就不會滿足。因此,不結盟國家對加強戰備決不能鬆懈。&rdo;薩達特總統的講話幾乎得到所有與會國家的支援。這樣,從1973年1月至9月,薩達特總統旨在創造一種有利的國際環境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果。在發動進攻的三個星期以前,他得到了100多個國家的支援。
在對美關係上,埃及已經瞭解到基辛格的態度‐‐&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