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2 頁)
在炮火準備中,埃軍開始用推土機和人力進行堀開運河西岸沙堤的作業。在沙堤後面是渡河用的橡皮舟和浮橋。最先渡過河的是突擊部隊。15分鐘後,8,000名突擊隊員乘摺疊式橡皮舟渡河。渡河用了
7分鐘。接著,向運河東岸發起進攻,前進到1公里處構築了阻擊陣
地,以便防備以軍的區域性反衝擊。這支突擊部隊攜帶糧食很少,而攜帶裝具很多,其中包括&ldo;耐火箱&rdo;[1
即通常所說的&ldo;薩格爾&rdo;。‐‐譯者注]反坦克飛彈、rpg‐7反坦克火箭筒、薩姆‐7地空飛彈和攀登沙堤用的繩梯等。單兵攜帶重量達25-35公斤。
第一波開始渡河15分鐘後,第二波開始渡河,渡河後,擔任增強第一波建立的倉促防禦陣地的任務。第四波渡河部隊是負責掘開東岸沙堤的工兵部隊。工兵部隊裝備著特製的噴槍和高壓水泵,僅用2個小時就在東岸沙堤上開闢了82[2
按[埃及]沙茲利中將著《跨過蘇伊士運河》一書稱,埃軍在8小時內,開闢了60條通道。譯者]條寬7米的通道,為水陸坦克、門橋、浮橋抵達東岸創造了條件。到6日下午8時,埃軍有12波約8萬人渡過了運河。以軍情報部雖然知道埃軍已裝備了一種高壓水泵,但未曾料到它能發揮這樣大的威力。
224頁圖片:被埃軍佔領的巴列夫防線(1973年10月7日)
225頁圖:埃軍橫渡小苦湖(1973年10月6日)
以軍抗擊埃軍渡河的計劃是以埃軍全部渡河需24‐48小時的判斷為依據而制定的。現在,這個計劃的依據崩潰了。
東岸沙堤上的通路一經開啟,pt-76水陸坦克和裝甲車輛立即開始渡河。坦克也搭乘專用門橋過運河,擔任加強東岸阻擊陣地的任務。此時,埃軍已包圍了巴列夫防線上的主要支撐點,工兵部隊的下一個任務是架設門橋‐‐步兵用的輕型門橋和坦克用的重型門橋。重型門橋每個師配備4套。
6日夜,50個門橋開始工作。
第2集團軍正面的架橋作業進展十分順利,僅用6‐9小時就成功地架設了12座浮橋。但第3集團軍正面卻因東岸土質堅硬和不斷遭到以軍175毫米遠端火炮的猛烈射擊而進展緩慢,到10月7日上午9時架橋仍未成功。
埃軍以5個步兵師先行渡河,並實施了奪取西奈半島上的要衝的作戰。在第3集團軍正面,第6機械化師指揮下的第130旅乘pt-76水陸坦克渡過大苦湖,
6日黃昏,為奪取吉迪山隘和米特拉山隘而發
起了進攻。埃軍第130旅在山隘西側,同從薩馬代趕來的以軍曼德勒師第12旅展開了激戰。埃軍的水陸坦克不是以軍-60型坦克和&ldo;百人隊長&rdo;式坦克的對手,只得退卻。但未接到退卻命令的2個排中有1個排迂迴米特拉山隘,於7日10時10分向薩馬代發起了進攻。
埃軍的突擊部隊乘30架米-8直升機,對運河東岸10-20公里附近的後方補給線、指揮所和無線電通訊設施等進行了襲擊。埃軍還襲擊了西奈南部的阿布魯迪斯油田,但未能取得預期的戰果。
三、以軍的區域性反擊
開戰30分鐘後,曼德勒師的雷謝夫旅的1個連(坦克8-10輛),未對埃軍渡河部隊進行偵察就發起反擊。埃軍rpg‐7反坦克火箭筒射手在200米以內進行射擊,至6日黃昏,雷謝夫旅損失100輛坦克。
6日夜8時,曼德勒師其餘2個旅到達戰場,但與雷謝夫旅的命運一樣,被用同樣的戰法擊退。至7日晨,曼德勒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