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5 頁)
等到四月底,尤倩娘和諸素素終於安頓下來,千方百計去尋蕭祥生的時候,才知道他又下江南去了。
這一次,他和杜先誠一起去的。
因為去年冬天太過暖和,今年春夏之交的時候,江南爆發了龐大的蝗災。
整個魚米之鄉,今年肯定顆粒無收了。
蕭祥生和杜先誠得到訊息,趕緊再次下江南,把往年囤積在江南田莊的存糧運了一半回長安,另一半就地分給佃農,也省得災民作亂,搶了他們的田莊和糧倉。
他們一路行來,發現大周亂相初現。
去年年底大周軍隊打敗的訊息,不僅打擊了大周計程車氣,而且對大周的國力更是是沉重的打擊。第二次徵高句麗徵召的十萬良家子,是大周國力的中流砥柱。他們一死,大周的國力就衰退了一半。
而德禎帝依然不知悔改,拒絕從高句麗撤兵,又在徵召新的良家子入伍,打算親征高句麗。
大周昌業五年的六月,大軍還在集結當中,北面淮河決堤,淹沒了淮河兩岸的無數良田。南方蝗災剛過,又發旱災,一時整個大周,竟如腐爛的大堤一樣,迅速潰敗下來。
進了臘月,天氣嚴寒,各地糧食欠缺,逃往長安城的災民越發多了起來。
本來依大周這十來年的休養生息,區區一個災年,還是不會捉襟見肘的。可是德禎帝一意孤行地要打高句麗,已經將大周這麼些年來積下來的家當敗了一大半。
等到了災年,就沒有多餘的糧食拿來賑災。
災民為了一口飯吃,四處逃荒,產生了不少流民。其中又有很多青壯年的流民,為了逃避兵役,上山做了土匪和響馬。
大周昌業六年,剛到正月,就有不少響馬直接佔了州縣,自立為王,反了大周。
齊國公齊伯世被身在高句麗親征的德禎帝差遣,在大週四處征討叛賊,卻也是疲以奔命,打了東家,西家又冒起來。
蕭祥生和杜先誠的鋪子,到大周昌業六年的時候,已經關了一多半。兩人將大部分金銀錢財都換成了糧食和布帛,一半秘密送給齊國公,一半囤積在兩家人在城外的莊子和城內的地窖裡。
在這個時候,德禎帝偏偏不管不顧,又要調齊國公的大軍入高句麗參戰。
聖旨傳到齊國公府,久有大志的齊國公齊伯世一刀斬了德禎帝的欽差大臣,正式反了大周。齊伯世素有大才,又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雖然才宣佈起義,但是已經有條不紊地將太州一帶打理得水洩不通,成了大周七十二路反賊中勢力最大,也是最耀眼的一道勢力。
齊國公反了大周的訊息傳到長安城,蕭祥生和杜先誠這才知道,大周的亂象,才剛剛開始。
長安城有太子、皇后和國舅帶著御林軍駐紮,暫時還算平穩,但是看著長安城內外日益增多的災民,杜先誠和蕭祥生的心情都很沉重。
齊國公齊伯世不是沒有派人來籠絡他們。可是他們知道,若是答應齊國公,他們就要上戰場了。他們是從戰場上死裡逃生的人,自然知道跟著齊國公,也許將來有一場大富貴,可是這場大富貴,卻是要從險中求,甚至有可能沒有多久,他們哥倆就報銷在戰場上,留下兩家婦孺老小,可要看誰的臉色過活?
他們比誰知道得都清楚。齊國公看重他們,是看重他們活著的時候能給他打天下賣命,一旦他們有個三長兩短,他們可不認為齊國公有那個閒情逸致,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輩子。
他們並無大志,只想和家人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封侯拜相對他們來說太過遙遠,從來沒有奢望過。
因此他們都不太願意捲到這場亂局當中。
可是身在此處,想置身事外又極艱難。
只好跟齊國公的特使虛與委蛇,說道要把家裡的事情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