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5 頁)
炭出口就突破100萬噸,在1867年突破1 000萬噸,1923年英國煤炭出口達8 073萬噸,佔其總產量的29%。英國的煤炭主要用於國際需求。英國失去煤炭出口大國地位是源於德國和美國煤炭出口的急劇增加。從19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德國逐漸成為英國煤炭出口的有力競爭對手,到1913年德國煤炭產量已與英國基本相當。美國在煤炭生產和國際貿易領域後來居上,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並開始在煤炭國際貿易領域嶄露頭角。1900年,美國煤炭產量達億噸,首次超過英國。1910年,美國煤炭產量達億噸,幾乎等於英德兩國產量之和。煤炭在能源中的主導地位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和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的能源安全(4)
石油需求的增長和石油貿易的擴大起因於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使用。一戰以前,石油主要被用於照明,主要產油國美國和俄羅斯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國。在一戰中,石油的戰略價值已初步顯現出來,由於石油燃燒效能高、輕便,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20世紀20年代,由於石油成為內燃機的動力,石油需求和貿易迅速擴大,到1929年石油貿易額已達到億美元。該時期國際石油貨流主要是從美國、委內瑞拉流向西歐。同時,前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佔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人類正式進入石油時代是在1967年。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而煤炭所佔比例下降到。
美國石油產量很大,其消費量同樣巨大。1948年以後,美國開始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這標誌著世界能源中心從美國轉移到了中東。世界能源版圖的波斯灣時代開始了。不過,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前,國際石油市場基本上處於消費國主導時期。二戰以後國際能源領域有兩大歷史性發展:第一,由於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致使能源需求飛速擴大,而絕大部分石油均產在中東。第二,歐佩克在1960年開始組建,這一現象向人們暗示,國際石油公司和石油產出國政府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著改變。但是,歐佩克會員的努力沒有使市場價格停止下降,對國際石油市場也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1970~1973年國際石油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油國政府開始在日益緊縮的原油市場發揮作用,舊的以公司為中心的機制被破壞,公司間妥協安排也被清除,經營中的公司被產油國收歸國有,喪失了對產油國的控制權。產油國政府於1971年在德黑蘭達成協議,導致油價猛漲。第二,美國的石油產量達到了頂峰,而歐洲和日本對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長,使得世界對歐佩克的石油需求量飛速增長,這些需求絕大部分依靠中東的石油產出來滿足。
實際上,重要的歷史里程碑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建立,而是10年以後歐佩克對市場的有效干預。1973~1974年和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