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第1/2 頁)
東漢三國時,縣之屬吏大體如郡,也是分曹置掾史。《後漢書&iddot;百官志》言縣&ldo;各署諸曹掾史&rdo;,本注曰:
諸曹略如郡員,五官為廷掾,監鄉五部,春夏為勸農掾,秋冬為制度掾。
廷掾為縣重要屬吏,相當於郡五官掾。其職掌一般為進諫薦賢,祭祀鬼神。除此之外,還加了監鄉五部的責任,春夏農忙季節下鄉勸農;秋冬則從事教民等制度化的工作。《後漢書》卷48《爰延傳》言:
爰延……清苦好學,能通經教授……縣令隴西牛述好士知人,乃禮請延為廷掾、範丹為功曹、濮陽潛為主簿,常共言談而已。後令史昭以為鄉嗇夫,仁化大行,人但聞嗇夫,不知郡縣。
由此亦可知,縣的主要屬吏和郡一樣為功曹、主簿及廷掾。廷掾的職務比較清閒,故爰延只共縣令言談,後來新縣令把爰延下調到鄉為嗇夫,鄉嗇夫猶後世的鄉長,管一鄉人,秩位雖小,但接近生產群眾,充分發揮了爰延的才幹。純樸的勞動民眾只知有鄉嗇夫來領導他們,而不知郡守縣令是幹什麼的。這等事,充分體現了鄉裡基層組織對農民大眾的重要性。
至於三國時代基層組織和基層官吏,資料缺乏,其制度大抵沿襲兩漢,未見有重要變化,茲不贅述。
一、曹魏的經學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經學更成為士人求仕的途徑之一。因之儒生眾多,名師輩出,死於建安五年(200年)以後的巨儒有趙岐、盧植、鄭玄、司馬徽、宋忠、謝該、董扶、任安、楊厚、劉熙、士燮、王朗等。其中鄭玄是兩漢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127至200年),字康成,青州北海國高密縣人,少為鄉嗇夫,北海相杜密見而異之。遣往太學就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後到關中,師事扶風馬融。融素驕貴,門徒眾多,以次相傳授,鮮有入其室者。玄三年不得見,唯由高業弟子傳授。玄日夜研讀,不稍怠息。後融聞玄善算,乃召見,大奇之,玄因得質問疑義。問畢辭歸。融謂門人曰:&ldo;鄭生今去,吾道東矣&rdo;。
玄東歸後,以&ldo;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rdo;。會黨錮事起,玄亦遭禁。玄本無意仕宦。至此,更埋首注經,博採眾說,斷以己意,不受今古文家法約束,卓然自成大家,人號&ldo;鄭學&rdo;。範曄論曰:
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清人皮錫瑞在其所著《經學歷史》五《經學中衰時代》說:
鄭君博學多師,今古文道通為一……閎通博大,無所不包,眾論翕然歸之。不復舍此趨彼。於是鄭《易注》行,而施、孟、梁丘、京之《易》不行矣;鄭《書注》行,而歐陽、大小夏侯之《書》不行矣;鄭《詩箋》行,而魯、齊、韓之《詩》不行矣;鄭《禮注》行,而大小戴之《禮》不行矣;鄭《論語注》行,而齊、魯之《論語》不行矣。
劉師培在其《經學教科書》第一冊說:
鄭君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所治各經,不名一師,參酌今古文,與博士之經不盡合,然尊崇緯書,不背功令。又以著述浩富,弟子眾多。故漢魏之間,盛行鄭氏一家之學。
在以經學為仕進階梯的封建時代,各學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