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1/3 頁)
《宮女談往錄》(下簡稱《談往錄》)是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在香港和北京先後出版的,作者金易、沈義羚。兩位退休教師戰勝病魔嘔心瀝血數載,作此宏篇巨製。這本書取材角度獨特,考證探索認真,結構新穎,文筆優美,京味兒十足,是難得佳作。就連著名紅學家、古建築學家、北京大觀園的總設計師楊乃濟寫的序和劉曜昕先生的附錄,都與全書呼應默契,使人讀來是美好的享受。對這部23萬字的作品,楊乃濟評其特點為:&ldo;先生之作貴在嬴得了真、善、美三字。&rdo;
&ldo;真&rdo;即科學性。實事求是,考證分析,真人真事,是紀實文學的基礎。金易先生早年請過一位何姓老婦幫做家務,前後接觸10年。這位何媽媽就是慈禧太后的貼身侍女榮兒。榮兒13歲入宮,分在儲秀宮當差,專職為西太后敬煙。曾因太后指婚嫁太監老劉出宮一年,後被恩准返宮,前後8年。進宮時由&ldo;姑姑&rdo;(上一代的宮女)調教,一舉一動符合宮規,數十年習慣不變,晚年困窘,幫傭餬口,但旗人的作派、宮裡人的風範仍存。侍候慈禧起居多年,對皇室的祖典、儲秀宮的規矩、老太后的脾氣秉性,瞭如指掌。接觸太監、嫁給太監,上至大總管李蓮英、二主管崔玉貴、&ldo;丈夫&rdo;老劉,下到剛進宮的小太監,特別是親如長輩的老太監張福,親身所歷,親耳所聞,瞭解鮮為人知的內情,描繪了有血有肉的封建王朝的畸形怪物‐‐閹人,其中&ldo;父精母血不可棄&rdo;一節是榮兒親聆太監張福的血淚泣訴,更為杜撰者所不能也。晚清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珍妃之死,庚子出逃,榮兒雖是宮女,地位卑微,但卻是在慈禧身邊親歷,視角特殊,為旁人所不知者。更難能可貴的是,金易先生本著正確對待史實,如實反映情況,不添油、不加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宗旨,利用老宮女在宮中多年磨鍊、條理清晰的特點,以娓娓敘說的口吻撰成此書。多年來在聽老宮女的敘說中,先生聞者有心,記憶清楚,且在四五十年代幾十次去故宮考證,晚年著書又廣查史料,棄不實者而書,更體現了一個&ldo;真&rdo;字。
文人&ldo;善&rdo;境,使著作成為上品,也是《談往錄》一大特點。金易先生祖籍漢軍旗,對旗下人的語言、習俗、情感,瞭如指掌。多年與老宮女接觸,更有人所不及之優勢。流暢自如的八旗京片子,加上先生自幼&ldo;雜學&rdo;,大到宮廷祭典、薩滿跳大神、宮中遊戲、宮女乞巧、搶紅,小到旗下人吃大餑餑、養鳥、揣蟈蟈,細緻入微,活靈活現。書中所敘人物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京味兒十足。開卷一讀,就把讀者帶入這樣的境界:猶如在老北京的四合院裡,口袋裡揣上兩包高碎(茶葉末),撩起藍布褂,兜上一兜半空(癟花生),悄悄地到老人家裡,請老人談些清宮瑣事。&ldo;牆角里昏燈如豆,煤球爐子的火亮反照在頂棚上,像聽天寶遺事一樣,聽老人如怨如訴地傾吐著往事。&rdo;(《談往錄》前言)寥寥幾句,京腔京韻十足,真乃&ldo;善&rdo;境!眼下京味兒作品不少,有人寫得兩句市井俚語,就認為是京味兒文學了。百人同語,千人一面,看一兩篇還行,讀得多了,會有疑問:&ldo;京味兒就這樣嗎?&rdo;實際還是功夫不到,只學皮毛,未得精髓,未入&ldo;善&rdo;境。
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2)
文章都會寫,美文最難求。有特色、有韻味兒、有厚度的好文章,更是難求。周作人雖是漢jian,但作為&ldo;京派文人&rdo;的一時之宗,仍有可供研究和借鑑之處。不少人師法周作人文風筆致,其實未得精髓。金易先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從周作人&ldo;習晚明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