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3 頁)
為,先生之作貴在贏得了真、善、美三字。學老彭,&ldo;不添油,不加醋&rdo;,是為持一&ldo;真&rdo;;先生祖籍漢軍旗,對旗下人的語言,以至習俗、情感,都異常熟悉,他為老宮人寫話,那語言的流暢、自如,地道的八旗京片子,十足堪登&ldo;善&rdo;境;而先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從知堂老人習晚明小品,業已深得其真髓,隨著先生的年事日高,當年絢爛之極的文筆自歸於平淡,縝密的文思中飽含了豁達的坦率,使他筆下自在著幽深、冷雋的&ldo;美&rdo;,一如祁彪佳《寓山注》所謂之&ldo;一壑一丘,皆成小致&rdo;。但我這話純指文章藝術風格而言,誰都看得出,先生的文字間洋溢著對弱者的同情,對人間不平的憤,這都與知堂老人的一味&ldo;沖淡和平&rdo;大相逕庭。從先生的字裡行間,我彷彿看到那與筆花同在的大滴大滴的滾滾熱淚,更絕無半點夏夜乘涼、搖扇清談的意味。
還是就此擱筆吧!聊以自慰的是,我終於勉強寫成這一篇不可言序的序。我似乎效法著宮女&ldo;側著身子屈著腳尖&rdo;,&ldo;輕輕地退著走&rdo;過的一段路程,但我從未得過姑姑的調教,這路走得實在太吃力了。
[上一頁][下一頁]
前言(1)
已經是40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還是個學生,宿舍在北京馬神廟西頭(現景山東街),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上。馬路對過,路南有一條窄衚衕,和馬路成丁字形,沿著這條小衚衕往南,名叫中老胡同。我所要敘說的老宮女就住在這個衚衕一座小雜院的西屋裡。
那是淒風苦雨的年代,白天兵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誰也不願意上街閒遛,保不定會碰到倒黴的事。日寇的警報器設在景山的山頂上,高射炮日夜不停地對著天空轉悠,武士道們荷槍實彈往來巡邏,這一帶就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晚上,警笛一拉,燈火管制開始,大街小巷一片漆黑,再加幾點秋雨,古城顯得格外悽慘。我常常是在這種情況下,口袋裡揣上兩包高碎(茶葉末),撩起藍布褂,兜上一兜半空(癟花生),悄悄地到老人的家裡,請老人談些清宮瑣事。談的人是漫談,聽的人是漫聽,窗戶用黑布遮嚴,牆角里昏燈如豆,煤球爐子的火亮反照在頂棚上,真是&ldo;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rdo;。我像聽天寶遺事一樣,聽著老人如怨如訴地傾吐著的往事。
我見到她的時候,已經是&ldo;紅顏暗老白髮新&rdo;的老嫗了。她姓何,這顯然不是她的本姓(按滿族旗人漢姓的一般規律,姓何的原滿族老姓多系赫舍里氏),宮內稱呼她為榮兒,慈禧呼她&ldo;榮&rdo;。不過自民國改元以後,旗下人有種心理,不願談及自己的身世,所以我始終忌諱問她的家史。從閒談中知道她原住過西城京畿道一帶,這大概可以推測出她是屬於哪一旗的了。父親遊手好閒,提籠架鳥,和一般旗下人一樣。哥哥比她大十幾歲,好票戲,唱黑頭,花錢買臉,是個很有名氣的票友。她13歲進宮,分在儲秀宮裡當差,伺候慈禧,專職是敬煙。18歲由慈禧指婚,賜給一個姓劉的太監,是李蓮英的乾兒子,專給光緒剃頭,住家在北池子。結婚時是很風光的,老太后以主婚人的身份,陪送了8副抬兒作嫁妝,珍寶衣物,一應俱全。這樣,就把她活生生地送到火坑裡了。婚後不到一年,她因思念老太后,請求回宮當差,得到慈禧的特殊恩准。這在清宮裡是件罕見的事。清宮慣例,宮女離宮後,不許再返回當差,何況已經出嫁了的,怎能又回到老太后身邊呢?不是太后特別喜愛,是絕對辦不到的(據她說,在她以前只有東太后的侍女雙喜,得到過東太后的恩典,二次進宮伺候過東太后,但時間很短)。其實是慈禧把她賜給太監,問心有愧,才給點小恩小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