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3 頁)
新軍不僅須針對綠營之弊,亦須兼取敵人之長,成為確能戰鬥的部隊。綠營的最大弱點,為營伍習氣與調遣成法,太平軍之善戰在於團結堅固。曾國藩認定&ot;今日將欲滅賊,必先諸將一心,萬眾一氣&ot;,&ot;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賊有誓不相棄之死黨,吾官亦有誓不相棄之死黨,應可血戰一二次,漸新民之耳目&ot;。他的新軍通稱湘軍,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人員:先求志同道合,質直而有血性、忠義而曉軍事的儒生為將。他說 &ot;帶勇須智深勇沉之士,文經武緯之才&ot;,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也就是有信仰,肯犧牲。然後&ot;盡募新勇,不雜一兵&ot;,以&ot;樸實而少心竅&ot;的鄉農為尚,不取浮華之輩,擯斥滑弁遊卒及市井無賴。
二、編制:十人或十二人為一隊,什長一人;八隊為一哨,哨官一人;四哨為一營,統於營官,每營官兵五百人(初為三百六十人),合數營,或數十營置一統領。成軍之初,大帥選統領,統領揀營官,營官揀哨宮,哨官揀什長,什長挑勇丁。全軍自上而下,非親族故舊,即同鄉同裡,&ot;將帥相能,兵將相習&ot;,&ot;棄勇視營哨,營哨視統領,統領視大帥,皆如子弟之視其父兄&ot;。
三、訓練:兵勇必須&ot;苦心精練&ot;,陣法技擊固要逐日操習,精神紀律同樣注意,他所編的&ot;莫逃走&ot;、&ot;要齊心&ot;、&ot;操武藝&ot;歌詞,雖為勸告鄉民自衛,亦可施之營伍。同時更要愛民,每隔五天集合教導,反覆開說,幹言百語,但令勿擾百姓。&ot;練者其名,訓者其實。……冀其不擾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賊匪之恥,而稍變武弁漫無紀律之態&ot;,並使其相激相劘,忠義奮發,一德一心,&ot;以畏難苟活為羞,克敵戰死為榮&ot;。
四、待遇:餉銀不裕,不足以養將弁之廉、作兵勇之氣。新軍勇丁每人月銀四兩二錢(後增為四兩五錢),較綠營提高一倍有餘。餉源最初來自捐輸及藩庫,其後則以百貨厘金為主,1次為鹽厘。
如以楊秀清、蕭朝貴的《奉天討胡檄》代表太平軍的主義,曾國藩的《討粵匪檄》,2可說明湘軍的立場。太平軍是為開創王朝而戰,為實現一種理想而戰,曾國藩是為衛護道統名教而戰,為傳統文化而戰。勤王之義,雖在名教之內,但他不過分強調,對太平天國種族思想,亦避開不提,此有其難言之隱。
檄文的第一段,痛斥太平軍的殘暴,以地域觀念打動長江流域之人,並煽動身陷太平軍者,以分化所謂&ot;新兄弟&ot;(在長江各省新加入者)與&ot;老兄弟&ot;。他說,太平軍所過,&ot;船隻無論大小,人民無論貧富,概搶掠磬盡,男女備受荼毒,而粵匪自處於安富尊榮,視我兩湖、三江被脅之人,曾犬豕牛馬之不如,此其殘忍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ot;。第二段痛斥太平軍,破壞倫理秩序,以名教觀念打動知識分子。不過他對太平天國的宗教,所知尚欠正確,他說:&ot;中國曆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ot;,太平軍崇外夷之教,上下皆以兄弟姊妹相稱。農不能自耕,商不能自賈,田皆天王之田,貨皆天王之貨,&ot;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又別有所謂耶酥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觀,不思一為之所?&ot;第三段痛斥太平軍毀汙廟宇,以神道觀念打動一般鄉民。他說:&ot;自古生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