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4 頁)
在戰鬥中擔負的任務最為艱鉅,對於鞏固護國軍陣地起了重要作用。後來曹錕的第三師和李長泰的第八師分別到達重慶、合江兩地,蔡鍔即臨前線指揮。雙方鏖戰多日,戰事陷入相持狀態。透過歷次戰役,張敬堯的第七師傷亡慘重,由入川時的九千人減少到五千人。吳佩孚旅被殺得屍橫遍野,伏居戰壕,不敢越雷池一步。新到的第八師也聞風喪膽。
戴戡於貴州獨立後率領滇黔護國軍由遵義向四川綦江出發,開闢第二戰場。蔡鍔遂將護國軍分為左右兩翼以戴為右翼總司令,自兼左翼總司令,不久以羅佩金代之。戴戡又命王文華率部進入湘西,開闢第三戰線。在第二戰線上,護國軍1月31日佔領永寧,2月24日攻佔綦江。在第三戰線上,護國軍2月5日佔領晃縣,後又佔領麻陽、芷江,所戰皆捷。袁急忙於2月7日和14日分別下令,命湯薌銘、馬繼增調撥軍隊分途進剿湘西護國軍,著各路軍隊一體進剿貴州,拿辦劉顯世。
與護國軍進軍的同時,革命黨人居正、許崇智、朱執信、蔡濟民等人分別在1月6日至2月21日,在廣東、湖南、湖北、山東的一些地區發動起義。這些起義雖然有的被###下去,但它表明反袁鬥爭的範圍在迅猛地擴充套件著。
袁軍在川南、湘西的敗北,革命黨人的突起,再加上五國又提出口頭警告,日本在滿州一帶策動宗社黨起事,迫使袁世凱不得不把帝制活動暫時延緩一下。接著又通知各國公使,宣稱雲南戰事未平息以前決不登極。
袁世凱被迫暫時延緩帝制,目的是觀察一下形勢,一旦形勢好轉,仍要繼續實行。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把雲貴護國軍一舉擊敗,他把精力全部集中到軍事上。四川前線的戰爭一度出現了有利於袁世凱的局面,但它不是袁軍英勇奮戰取得的,而是護國軍自身困難造成的。護國軍出發時彈藥配備不多,只發了兩個月的餉。戰至2月11日,槍枝多已破損,軍餉已完。戰至2月21日,彈藥基本消耗盡,炮彈只剩下200發,各部紛紛告急。兵員有減無增,得不到補充,戰鬥日以繼夜,士兵“風餐露宿”,“衣服破爛”,“日夜不能安息”,起義歸來之劉存厚師,“索餉則稱四千,臨陣之兵不到一半”,經過整編,留下一千五百人,但仍“不堪用之戰線”,起不到協同作戰的作用,“只能守住陣地虛張聲勢”。蔡鍔的作戰計劃是:“扼守要點,集結主力,多張疑兵,以分敵勢,俟有隙可乘,分頭擊破之。”但羅佩金和劉存厚,“深以子彈不足,士氣不揚,疲勞太甚為慮”,主張暫退,元氣稍固,再行進取。蔡初不同意,後以援軍未到,補給無望,3月7日晚劉存厚部在戰鬥中“爭先潰退,勢如潮水”蔡始決定東路軍從納溪後退一程,進行休整。3月8日,護國軍轉移陣地,袁軍竟不敢進行追擊。東路退出納溪以前,西路護國軍退出敘府,戴戡亦將右翼軍從綦江撤回。袁軍不費一彈收復了訥溪、敘府、綦江一帶。
袁世凱接到馮玉祥收復敘府的電報時,高興得手舞足蹈,馬上於3月7日申令嘉獎,破格賜馮三等男爵,並立即晉升張敬堯三位加上將銜,旅長熊祥生、吳新田、吳佩孚均升授中將,團長劉湘升為少將。
袁世凱在3月間,在軍事上暫時取得一些進展,打消了緩辦帝制的念頭。但他高興得太早了。3月15日,陸榮廷在柳州改稱廣西都督兼兩廣護國軍總司令,通電全國,宣佈廣西獨立。
四川前線的護國軍,在廣西獨立的鼓舞下,於3月17日發起全線反攻。經過幾晝夜鏖戰,至20日攻克了納溪、江安、南川、綦江等地。袁軍全線崩潰,兩張“王牌”張敬堯部和吳佩孚部傷亡慘重,抱頭鼠審,退回瀘州。
從軍事力量對比,護國軍只有六千人,袁軍有十幾萬之眾,遠遠超過護國軍,然而袁軍卻被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