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第1/3 頁)
按清宮的規定,給皇帝看病的御醫都由御藥房太監帶領,先給皇帝問過聖安,然後才能把脈、問病、開方,開好的藥方,要與太監一同去御藥房取藥,藥方的內容和御醫、太監的姓名,都要記錄在案,並抄寫所開藥方的藥性、治療方法,並署上御醫、太監的名字,進呈皇帝御覽。然後登記入冊,並由專人保管,作為憑證,以備查考。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ldo;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醫開的藥方都要分抄給內務府大臣們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還要抄給軍機大臣一份。&rdo;這些藥方大多都儲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務府、軍機處等檔案全宗中。
不僅如此,如果皇帝患病,醫治無效,以致死亡,就是所謂&ldo;龍馭上賓&rdo;,御醫及其相關人員就要受到處分。如同治皇帝死後,奉慈安、慈禧皇太后懿旨:&ldo;上月大行皇帝天花,李德立等未能力圖保護,厥咎甚重。太醫院左院判李德立、右院判莊守和,均著即行革職,帶罪當差。欽此。&rdo;後來光緒帝死後,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御醫全順、忠勛等,也受到同樣的處分。這使御醫和相關人員一直在謹小慎微、擔心害怕的心態中工作。不過,處分畢竟是例行公事,沒過多久,受過處分的御醫又照樣行醫了。
說起皇帝吃藥,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煎調御藥,必須由太醫院御醫與太監在御藥房一同相互監督。兩服藥和為一服,因為藥煎好以後,要分為兩杯,一杯由主治御醫先嘗,後院判、內監也得分別嘗試,確認沒有問題,另一杯才能進奉皇帝服用。如果配製藥品不依照原方,及未開明藥名品味分量或雖開而遺漏舛錯的都將以&ldo;大不敬&rdo;論罪。乾隆五年(1740)以後,為了方便起見,各宮都設有藥房改由內臣負責煎藥,就連皇帝也不在御藥房煎藥。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是這樣描述的:
我每次生病,都由永和宮的藥房煎藥。永和宮是端康太妃(瑾妃)住的地方,她的藥房比其他太妃宮裡的藥房裝置都好,是繼承了隆裕太后的。
御醫為皇帝看病的處方用藥、御醫姓名,都要一一登記入冊,建立專門的《萬歲爺用藥底簿》以備查考。皇太后、太妃、皇后、妃嬪,就連宮中太監、宮女等,有病診治,也是如此,只不過一般不立個人專冊,而是以某宮若干人共為一冊。如光緒八年(1882)二月十七日&ldo;長春宮總管、首領、太監等用藥底簿&rdo;。但也有例外,慈禧太后寵信太監李連英就建有個人專冊。
第四部分
第68節 皇帝和妃嬪的日常保健
長生不老,是歷代皇帝夢寐以求的願望。除了有病吃藥,就是保健。他們不遺餘力地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可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水平有限,加之封建迷信和愚昧,很多帝王走上了歪路,他們把道士煉製的所謂仙丹視為寶藥,長期服用,結果適得其反,中毒早死。據記載歷史上就有十幾位帝王因吃丹藥致死,清朝的雍正皇帝一反常規,親筆書寫十幾份內容相同的諭旨,要各地督撫大吏遍訪神醫、道士,結果吃了道士煉的丹藥中毒死亡。但從中可以看出帝王們是如何奢望長生不老。
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可能是最幸運的,乾隆皇帝享年八十九歲,為歷代帝王高壽之冠。慈禧一輩子為了權力,長期用於心計,她也活到了七十四歲,在當時可以說是很不容易的。乾隆皇帝為此非常得意,相繼刻有&ldo;古稀天子之寶&rdo;,&ldo;八徵耄年之寶&rdo;等印章,以志其壽之長。這大概是乾隆和慈禧都認識到了吃丹藥的危害,尤其是乾隆,他父親雍正吃丹藥致死,給他的教訓極為深刻,不再去吃什麼仙丹,而是服用真正的保健品。據研究,他經常服用養生保健品,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乾隆醫案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