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1634年9月,在諾德林根會戰中,帝國軍徹底擊敗瑞典軍隊,瑞典統帥被俘。
1636年,法國對帝國宣戰,直接捲入戰爭。
1642年,戰爭的規劃者和幕後操縱者黎塞留樞機主教在國王和眾多權貴的祈禱聲中安詳逝去,去世前留下最後一句話:&ldo;我一生沒有敵人,除非是國家公敵。&rdo;
馬薩林接任首相一職,繼續執行黎塞留的政策。
1648年,無力繼續作戰的帝國向聯盟求和。該年10月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締結了兩個和約‐‐《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至此三十年戰爭完全結束。
德意志化為一片廢墟。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人口下降近一半,波西米亞和薩克森的礦山全部被毀,工商業受重創,手工業規模只剩下戰前的百分之十。整個民族失去了發展的原動力。
德國人口已由1600萬下降到700萬。當時有人估計,認為有325‐338萬人在戰爭中陣亡。無休止的戰爭帶來了飢餓、瘟疫和流行病,就連那些未遭戰火之害的省份也未能倖免。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從法律上確認了德意志分裂的事實。
所有為了德意志統一而流的血都白流了。
三十年戰爭,以一個囧囧的喜劇開頭,卻以一個最慘最慘的悲劇落幕。
第2章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創世更新時間2012-11-29 16:24:590 字數:1865
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於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捲入神聖羅馬帝國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ldo;宗教戰爭&rdo;。
戰前,歐洲形成了兩大對立集團:由奧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聯盟組成的哈布斯堡集團,得到羅馬教皇和波蘭支援;和由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德意志新教聯盟組成的反哈布斯堡聯盟,得到英國和俄國支援。以1618年捷克爆發反對哈布斯堡的起義為導火索,兩大集團捲入全面戰爭,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1618年~1624年,稱為捷克階段。1526年捷克併入神聖羅馬帝國,實際淪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費迪南被封為捷克國王,開始瘋狂迫害新教徒,1618年,捷克人民爆發起義,迅速佔領了布拉格,宣佈獨立。第二年年起義軍進攻奧地利,包圍了維也納,開始與費迪南進行談判。1620年西班牙軍隊24萬人攻入捷克,提利率天主教僱傭軍擊敗起義軍,同年8月,起義者退回捷克。1620年11月,曼斯菲爾德統帥的新教聯盟軍和提利天主教聯盟軍在布拉格決戰,新教盟軍很快被擊潰,起義者被血腥鎮壓。1620年底西班牙軍和天主教聯盟軍攻入普法爾茨,1623年擊敗新教軍,第一階段以天主教聯盟勝利告終。
第二階段,1625~1629年,稱為丹麥階段。天主教聯盟的勝利威脅到了德意志新教諸侯,1625年丹麥在英、法、荷盟國的支援下和新教聯盟聯合向帝國皇帝發起進攻,很快攻入德國西北部,曼斯菲爾德率英軍佔領捷克西部。1624年皇帝起用華倫斯坦僱傭軍。4月華倫斯坦擊敗曼斯菲爾德,之後擊敗丹麥,控制了薩克森地區。丹麥被迫於次年5月同皇帝簽定「呂貝克和約」退出德意志。
第三階段,1630年~1635年,稱為瑞典階段。丹麥失敗後皇帝和天主教聯盟勢力擴張到波羅的海,引起瑞典的不滿,1630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