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5 頁)
脂肪飲食可促使肝臟分泌更多的膽汁,進入腸道後,膽汁中的初級膽汁酸在腸道厭氧細菌的作用下轉變成脫氧膽酸及石膽酸,而這兩種物質均是促癌劑,可以使腸道黏膜癌變。同時,脂肪還能為多種腫瘤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鹹味太過
除了食鹽,鹹味食物還包括鹹菜、鹹魚、鹹肉以及其他醃製食品等。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常食醃製食品者食管癌發病的危險性是不常食用者的倍。嗜食鹹味食物最容易導致的癌症是胃癌。嗜食鹹魚的日本漁民,胃癌、食道癌的發生較為普遍。嗜食鹹魚亦是致鼻咽癌的一個重要因素。馬來西亞研究人員發現,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較多,原因與他們愛吃鹹魚有關。我國普查資料證明,在胃癌高發區,人均每天攝人食鹽50克;而胃癌低發區,人均食鹽攝入量僅為6克左右。
實際上,鹽本身並不致癌,引起癌變的原因是高濃度的鹽溶液易破壞胃黏膜保護層,引起黏膜糜爛或潰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質的入侵,就會產促使胃黏膜細胞區域性癌變。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只是不可過量食用。一般認為,正常人攝鹽量應控制在每天6克以內。
* 食用變性食物
黴爛食物
黃麴黴毒素已被公認為是最強烈的致癌物;而黃麴黴菌富含於黴爛的穀物、玉米、花生中,該菌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下易於生長繁殖,研究發現其可誘發實驗動物的多種腫瘤。這種因素是導致亞洲、非洲某些地區癌腫高發的重要原因。
醃製食品
亞硝酸鹽也是公認的致癌物,蔬菜、鮮肉等醃製後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鹽醃的乾魚中,發酵的醃菜、泡菜、酸菜中,隔夜的煮熟白菜、香腸、肉類中都含有亞硝基化合物,如果經常食用這些食物就有致癌的危險。
腫瘤患者常見的飲食誤區
腫瘤本身就是一種消耗極大的疾病,腫瘤一旦發生,最常規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放療、化療。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會給患者的身體造成極大的損傷,所以多數患者會表現出極度虛弱,甚至惡病質的狀態,不僅無法進行更深入的治療,就連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都很困難。因此,這一階段的飲食,對患者的恢復顯得極為重要。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腫瘤患者卻陷入了以下飲食誤區。
* 過用補藥
腫瘤患者常表現為極度虛弱的體質狀態,因此,很多患者及家屬,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給病人大量進補。希望透過進補改善患者體質,提高其免疫力。但從臨床來看,大量進食補品的結果往往是患者胃口越來越差,飲食日減,不但未見體質增強,反而更加虛弱。因為放化療後的病人本來脾胃功能就很差,處於“虛不受補”的狀態,此時再大量食用補品,反而會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飲食營養難以吸收。而且這些食物各有特性,如燕窩、海參、銀耳、蜂膠、甲魚等比較滋膩,易於導致患者胃口變差;而人參、枸杞子、桂圓等雖能益氣養血,但其性甘溫,溼熱偏盛的患者食用後會進一步導致溼熱內盛。
科學的補養法,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適度進補,從量到性味均有所選擇,以患者食用後身體逐漸舒適、胃口逐漸好轉為目的。
* 限制補品
對於患腫瘤後服用補益品的態度,存在兩種常見的誤區,除了上述無限度地補益之外,另一種是不吃或極少吃補品,甚至日常身體需要的蛋白質都不肯食用。他們的觀點是,食用補養品後,腫瘤細胞會攝取其中的大部分,這樣一來,腫瘤會生長得更快。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腫瘤細胞是機體中瘋狂的掠奪者,無論人體的營養狀況如何,它們都會以其自身的生長特性強勢攫取人體的營養,如果營養不足,首先餓死的絕對不會是腫瘤細胞,而是正常的組織。因此,試圖以減少營養來阻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