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單章說一下(第1/1 頁)
建國初期是供給制,折算後按後來的工資制來計算,行政是30級,這個圖片上傳被截了,不影響觀看,從上面也可以看出行政的大小,初期和現在是不一樣的,行政依次是:六大局——省——地委(行署、市)——縣(市)——區——鄉鎮——村。
工資表
還有一個就是分地區,全國分11類地區,每個地區的工資有些許差異,就像現在一二三線城市一樣。
工資制度出臺後,國家後來多次調整工資,分別又在1959年和1960年又進行了兩次工資下降調整,主要是針對黨內高階幹部。
當時59年的規定是:一到三級的黨員幹部工資合併為三級,而非黨員的一、二、三級幹部,企業、事業單位和教育、科學、文藝工作者的工資標準一律不予降低。
到了1960年則更是17級以上的黨員幹部全部工資下調,一到三級的再降12,四級的降10,五級的降8,六級的降6,七級的降4,八級的降2,九到十七級的降1。
降低後的一到三級級工資標準為4048元,我們可以換算下:460元降12後,460x088=4048,這就是後來李老師的工資一直是4048元的來源。
知識份子當時工資很高,其中黨員也同比例降低工資,工資在200元以上者黨員要少拿2;100~200元者,黨員要少拿1。待遇和補貼沒有計算。
13級工資制度
工人階級是眾所周知的八級工資制。
因工種和地區不同,工資是有差異的,重體力、稀有行業的工資相對較高,還有就是學徒工是185左右的工資。工人階級的工資最大差距在3倍以內。
大家後面再跟通和縣做比較,就以上面的資料為準,通和縣也差不多是5類地區。但是由於當前時間段,通和縣很多工廠採取的是基本工資+計件的分配方式,也沒有評級,工資都不會太高。
國營企業因為統收統支,有需要都是上面撥款,研發費用,原料供應等都是如此。當時國家也窮,對藥品、布匹等日用品這一塊不能用現在的思維看,當時主要是保障大家生活。青黴素58年國家量產,3毛錢左右一支,從那以後壽命大幅提高。
書寫過程中有些錯別字,年代文,有些事情以為是簡單的,但是很多人不太瞭解,我也沒有詳細寫,免得認為是在水字數,後面我多注意。
目前並不是壓主角,而是時間線發展慢了點,主角年後也才剛滿25歲,當時功勳卓著的也多,這個我在群裡面說過一些。
舊幣對比第二套人民幣是1萬兌換1元,凡是後面沒有標明舊幣的,都是按第二套人民幣的價值計算。
大家有疑問,我下次再統一解釋。
以下湊1000字;
:()從1949開始當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