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諸事(第2/2 頁)
動力都忙不過來。周邊縣城分的土地比通和縣的人均土地要多不少,人均土地在3畝到4畝之間,周邊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也有高粱、水稻和小米的,種得比較雜。
這些人可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好在現在和平了,通和縣大招工,這些人能夠到通和縣來幹建築,搞一點副業。很多人出來了3個月,一天也沒有回去,現在好一點的手上有個100多元,差的也有八九十元。
這比在家種地划算多了,更何況還是純收入,吃喝用也都已經解決了。這些人看著通和縣各村都蓋了房子,也是眼熱無比,誰還不想蓋一間磚瓦房。等家裡農忙結束了,再到通和縣來幹上幾個月,蓋一間房子的錢就有了。
到了快收麥子的時候,外地來的建築工就要回去了,通和縣建築公司將大家的酬勞全部結清了,還根據各自的縣城給大家往返的路費,並讓大家農忙後再來,多的是活幹。
通和縣建築公司的人數現在膨脹得厲害,很地方也是要停工的,不少人是村裡互助組的成員,收麥種地的主力,這些人都是要停工回去收割種地的。
這些早就提前規劃好了,將這些人集中在一起,蓋好房子後,提前放大家回去收麥。
夏收的時節,通和縣建築公司還在工作的工人一下子只有1萬人不到了,這些人可以看做是脫產的工人,不過等到插秧的時候,還是有不少人要回去幫忙。
現在糧食永遠是第一位,但是通和縣合理的利用勞力,發展經濟,大家收入變高了,新房子也蓋起來了。
互助組的人收麥子也可以正常完成,大家按照規矩分成後分到手的糧食,比自己家的多很多。
在互助組人少的家庭也很高興,自己輕鬆了不少,雖然糧食少了,但是對自己而言缺口不是很大,自己的工資拿出一點買糧食就夠吃很久。
這一切都是基於化肥,今年小麥每畝地的化肥是36斤,還有不少地方還配給了農藥,在通和縣人均25畝地的農村,糧食大幅增長,每年人均糧食早就超過了800斤,已經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今年通和縣小麥產量,王致遠估計每畝應該在200斤左右,可以隨便放心吃,完全不用擔心糧食不夠。
夏收大家幹勁十足,看著高大的麥穗,村民就知道今年又是一個豐年,互助組分配是按勞力分配,大家幹活也是拼命的幹,在田地上基本看不到偷懶的人。
:()從1949開始當縣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