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第1/2 頁)
124師羅山之戰是有功的。但戰事後期,胡宗南不僅撤走了羅山一帶主力部隊,甚至連支援作戰的炮兵也一併撤向信陽。124師苦戰幾日,無一兵一卒增援。相反,軍團主力的撤走,使日軍迂迴到羅山以西。如不及時撤退,124師也許將成為會戰中唯一一個被全殲的師。
但第2年夏天的西安軍事會議上,蔣介石的會戰檢討會足開了7天,逐個戰場追查責任。曾師長作夢也想不到追查到信陽、羅山失守之責時,矛頭會指向他頭上。
起初曾師長還算鎮定,但隨著矛頭越來越指詢124師,隨著胡宗南無事一樣地一言不發,隨著蔣介石口氣的越來越嚴厲,曾師長渾身越來越發冷,心越發往下沉。
身為川軍將領,曾師長知道蔣介石的假牙縫裡隨時都能擠出個&ldo;殺&rdo;字。至那時,他就是做了冤鬼也說不清。他幾乎是帶著哭腔一再解釋全師的撤退實屬無奈,但蔣介石就是抓住羅山不放。曾師長幾乎都絕望了。
還是老上司孫震出面說話,並再三擔保曾少將,請蔣介石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這樣,曾元才以記大過二次儲存了性命。
從此,22集團軍的川軍將領恨透了胡宗南。對蔣介石歧視地方軍的做法也極度痛憤。表面上雖沒人敢說,可人人心裡都悶出了滿肚子官司。
多撐幾天倒成了罪過?川軍不服。赴會的國民黨軍數百名團以上將領中,那些非嫡系的雜牌部隊也替他們打抱不平。但同時,他們更為自己哪一天可能突然飛來的橫禍而擔憂。
抗戰一年,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蔣介石也屢次三番大喊嚴明軍法,整餳軍紀。但為申明軍法而槍決一些臨陣畏縮的將領時,幾乎總有一幕奇特的場面,令國民黨神聖的軍法慘遭褻讀,黯然失色。
抗戰中被處決的國民黨軍最高階別將領韓復榘臨戰退縮,失地千里,不斃不足以平民憤,鼓士氣。但在華北不戰而逃,日退百里,獲得&ldo;長腿將軍&rdo;罵名的劉峙,為何卻逍遙法外,仍居軍職高位?
胡宗南無視戰區長官命令,擅自西撤,致使信陽和鄂北三關盡失敵手,武漢震顫,這失職抗命重案為何不咎,卻抓住個曾元不放?
1938年1月下旬,國民政府軍委會一次就撤職查辦、槍決處死了41名作戰不利的旅長以上將領。可這些人中又有幾個是蔣介石的&ldo;嫡系&rdo;將領呢?
這當然不是說地方雜牌作戰不力。事實上,在初期慘烈的抵抗中,地方軍雖然裝備極差,但戰績絲毫不遜於老蔣的&ldo;嫡系&rdo;中央軍。淞滬會戰10個戰績優秀師中,一半以上是雜牌;臨沂、臺兒莊大捷,幾乎由雜牌軍一手包辦,湯恩伯軍團還是在李宗仁軟硬兼施的催逼下,才給了日軍最後一次打擊;武漢之戰,萬家嶺大捷的神話,也幾乎全為兩廣將士寫成。
雜牌支撐了中國的抗戰,支撐了國民黨軍,也支撐了曾風雨飄搖的蔣介石政權。
但他們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畸形的國民黨軍法對他們最為嚴酷,而且也只對他們。三軍徵戰,不可無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無形中也成了蔣介石維護統帥形象的飾物、點綴,只是這點綴必須用血來維持,代價太大。
蔣介石家事重於國事,私心重於公心。他一世愛耍小聰明,卻無領袖偉人之胸懷。他得到了&ldo;嫡系&rdo;,卻失去了軍心、民意。
解放戰爭到來,一切因果報應便順理成章地接踵而來。當成師、成軍的國民黨官兵背叛了他,投向毛澤東率領的人民解放軍一邊時,他終於醒悟過來。但一切都像隨風飄過的煙雲,永難再返。
蔣介石靠黃埔起家,靠&ldo;嫡系&rdo;打下了江山,但最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