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5 頁)
即便是以六十條絲口來算,這一條繅車也六倍於當今最出色的繅絲工,較之一般平均水平,更是勝過十倍。這木棚下的水輪可以帶四架新式繅車,也即意味著這裡用上四五個人,便可抵四十個繅絲工人了。(注2)
“走吧,我們也回山莊。”
掩飾不住臉上的喜意,趙與莒從繅車上取下一個部件——沒有這個,水輪機便無法帶動繅車運轉。他輕輕掂了兩下那木製的部件,心中開始估算若是在這裡開個繅絲作坊的話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收入。
與水力磨坊幾乎不需要人工不同,這裡必須有五到六個人,考慮到保密,人數還要更多,故此人力成本會更高些。不過,生絲比起麵粉利潤要高得多,也無需擔憂銷售之事。紹興和附近幾個府都以蠶桑絲綢聞名,包括監安在內,有不少民家無地,專門購絲織綢為生,被官府稱為“機戶”、“機坊家”、“織羅戶”,他們對於生絲的需求量極大。
注1:陳啟沅是我國近代的愛國華僑、著名的民族企業家,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的創辦和展,標誌著繼繅絲工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百度搜來的。
注2:事實上遠不只此數,宋時秦觀作的《蠶書》裡畫了當時的繅車,一個人同時只能挑起兩根絲,以此算來,用了新式繅絲車之後,一人可抵三十人,當然,這一人必須是熟練女工。作者對繅絲的瞭解都是來自於書本,或有不確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
十四、繼昌隆(下)
(閒言少敘,加更在此,預定列位看官明日推薦票)
開爐節(注3)來時,身為織羅戶的王十三心中極為不安,因為被官府強徵去織造鹽袋的緣故,前兩個月裡,他家織出的四經絞羅(注4)只有寥寥數匹,而眼看著自泉州的客商便要來取貨,他繳不出客商定好的貨物,不唯聲譽受損,而且也無錢來還那客商的定金,若是理論起來,除了破家別無它路可走。
論起時間,若是沒日沒夜地趕工,他倒還來得及,只是此時已經天氣轉寒,桑葉敗落秋蠶產卵,去哪兒能弄得到織羅所需的生絲?
臨安府有大大小小一百零六家與絲綢相關的店鋪(淳佑年間資料),王十三幾乎家家跑遍,雖然不少店鋪的掌櫃東家與他有幾分交情,可這個時候卻都愛莫能助。若只是一點半點的生絲,或許還可籌措出來,但象他家這般的織羅戶都找上來,任誰也支撐不起。
當他看到“繼昌隆”的招牌時怔了一下,這招牌上除了店鋪的名字,還畫著一捆絲線,不必多想,他便走到這家店門前。
或許是因為新開張的緣故,“繼昌隆”前門可羅雀,過往的行人都沒有誰停下的。
“客人可是要買生絲?”見他駐足,店裡正在呆的夥計精神一振:“小號裡有上好生絲!”
“這條街俺每日裡都來往,還是第一次見到貴號。”王十三撤步出門,看了看店鋪的招牌:“繼昌隆?”
“小號今日新開,客人自是不曾見過了。”
“貴號有多少生絲?”王十三慢吞吞地問道。
“客倌要多少?”夥計極機靈,從王十三的口氣中,聽出了他似乎急用。
王十三皺著眉,織四經絞羅要用上好的生絲,而此時還在市面上賣的生絲,大多是些邊角下料,繼昌隆的夥計雖是自誇有上等生絲,那不過是自賣自誇罷了。
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對夥計道:“將貴號的生絲拿出來給俺瞧瞧。”
那夥計精神大振,臨安城中絲綢行當自成一體,繼昌隆是外來的,又不象保興糧店那要有個熟悉行當的掌櫃,故此未曾開啟局面,現在這人上門來,正是瞌睡碰著枕頭。那夥計小跑著進入櫃檯,不一會兒,便將一捆生絲提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