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2/2 頁)
;南方&ot;集團軍。但是,為了便於將來發動進攻,大本營認為應該把中心方向定在哈爾科夫、波爾塔瓦和基輔。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進攻才可能破壞敵&ot;中央&ot;和&ot;南方&ot;集團軍間的協同作戰,並解放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基輔。但是,應當指出的是,大本營所制訂的這個計劃實際上並不能合圍而且消滅德軍最精銳的&ot;南方&ot;集團軍。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的進攻方向離羅馬尼亞的油田太遠,而它對於德軍進行戰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史達林贊成的進攻計劃,是要把蘇軍調集到靠近德國邊境處,但同時距離德國的領土就比到普洛耶什蒂還要遠。似乎,史達林之所以認為中心進攻方案比南方進攻方案要好,原因就在於基輔的政治意義,由於基輔的影響力,史達林在1941年試圖堅守它到最後一刻,甚至不惜付出犧牲整個方面軍的代價。
在12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中,蘇聯歷史學家重複了什捷緬科關於兩個戰略計劃的描述,其中談到蘇聯最高統帥本應該在1943年春天做出決定,同時對所採取的向基輔發起進攻的方案並未提出任何批評意見。他們還稱讚了蘇聯大本營所制訂的深思熟慮的轉向防禦的政策。這一政策被稱作是見證了&ot;蘇聯最高統帥解決戰爭的戰略任務時的創造性方法&ot;。《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作者們宣稱,&ot;在敵人進行徒勞無功的進攻這一過程中,先把敵人拖得筋疲力盡,然後再發起反攻,這樣才可以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程度的勝利。戰爭的發展過程證明蘇聯指揮部制訂的計劃是絕對正確的。&ot;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