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3 頁)
------------開闢第二戰場的可能性------------
&ot;那我們還從英國那兒得到了什麼呢?一大堆的讚美之詞,稱讚蘇聯人民英勇善戰、有愛國主義精神,稱讚蘇聯軍隊的戰鬥素養很傑出。當然,這是讓人非常高興的(尤其是在大家普遍對我們的戰鬥能力表示懷疑之後,要知道,僅僅幾個星期之前,這種看法還很有市場),但是,有點兒太過精神化了。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當我聽到太多讚美聲時,我就想:少給點兒掌聲,還是多來點兒戰鬥機吧!考慮到以上所說的這些情況,難道還應該對蘇聯人民的困惑和失望感到奇怪嗎?現在,這種情緒對蘇聯人民的心理影響越來越大。要知道,事實讓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現在與其說英國是我們同法西斯德國進行殊死鬥爭中的一個盟國,一個戰友,還不如說是一個對我們滿懷同情的旁觀者。我再重複一遍,我並不是受蘇聯政府的委託才對艾登說上述這些話的,但是,作為一個蘇聯駐英國的大使-他應該致力於鞏固我們兩國間的聯合,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及時提醒艾登關注蘇聯現在的精神狀態。&ot;
&ot;我的話給艾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不論從他的表情,還是從他的行動,都是很明顯可以看出來的。艾登試圖為英國政府辯解,雖然可以感覺到,他並不是心甘情願這樣做,而只是出於責任而已。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就像我以前給您匯報過的那樣,艾登本人是開闢第二戰場的擁護者,並且非常積極地倡導應該援助蘇聯。艾登談到,英國還不準備向法國進攻;美國在生產武器和飛機方面動作也非常遲緩;英國政府最多向德國展開空中攻勢;在伊朗和英國、蘇聯之間實際上已經建立起了軍事協作,並且從整體上說,在近東的這種協作還有很大可能性進一步發展和鞏固。這時,艾登提到,英國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在利比亞開始發動進攻。&ot;
&ot;我反駁說,在伊朗的戰役當然意義也很重大,但是,說到底當前戰爭中有很多這種戰役,它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在利比亞開始的戰役也屬於這種情況。最主要的難題在於,如何擊敗德國?這個問題英國政府是怎麼考慮的?它現在的總戰略是什麼?我記得,去年7月初在法國剛剛投降以後,我提出關於英國的總戰略問題時,邱吉爾對我的回答是很簡短、很真誠的:我的總戰略,他說,現在就是,在最近3個月裡儲存實力。&ot;
&ot;當時正是陸軍部長的艾登本人,發展了我的思想,即英國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大不列顛變成一個德國侵略者無法攻克的堡壘。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英國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就可以動員自己帝國的預備役部隊,同時為自己尋找合適的盟國,那時就可以坐等觀望了。應該坦率地說,當時這種總戰略是可以理解的。&ot;
&ot;據我所知,在稍後一些時候,也就是在1940年到1941年間,英國政府的領導層開始推行一種與以前不太相同的總戰略方案,即集中力量、組建軍隊、建立強大的空軍力量,同時也不排除個別情況下從島上向世界區域性地區發動規模不大的進攻,但主要的還是準備遲早對德國進行大規模的反攻--不是1942年,就是1943年。與此同時,英國在空中的巨大優勢將在這次進攻中起主要的打擊作用,而英國打算在美國的幫助下取得這種優勢。我個人從未搞明白過,上述的這種戰略方案將以什麼方式使英國取得勝利(不是避免失敗,而是要勝利)--在去年冬天我不止一次地跟艾登和巴特勒(英國外交副部長。--作者按)談過這一想法。但是,當英國在反對德國的鬥爭中孤身奮戰時,這樣的方案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從6月22日起,戰爭形式急劇變化,甚至可以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那麼現在英國政府的總戰略是什麼呢?它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改變?它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