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崩塌(第1/4 頁)
“八月下旬,萬民軍制將軍李青山舉兵攻陷東平、壽張、東阿、張秋等城,殺東平安山營都司智亮,縣丞王訪吾逃匿。
“九月十五日,李青山與王俊兩部于山東兗州府濟寧會師一處。”
“據耳目探查,李青山部有部眾四萬餘人,精騎三千,水師舟船百艘,王俊所部有兵馬三萬,精騎四千。”
“兩部會師一處,合兵成營,以王俊為主,李青山為副。”
“山東萬民軍,於濟寧周邊,塞安山閘,截漕焚舟,並驅漕舟攻至臨清,屢敗官兵,震動山左。”
陳望坐在上首,聽著彙報而來的訊息。
在聽到山東萬民軍以王俊為首的時候,陳望眉頭微蹙,有些詫異。
“王俊與李青山兩人同為制將軍,兩人合流,李青山為王俊統屬,難道心甘情願?”
李青山其人,陳望是很瞭解。
雖然不曾見過,但是李青山的事蹟可是留在了後世的史書之上。
歷史上的李青山在山東起義,抗官兵,截漕運,攻打州府,屢屢攻陷附近州縣,震撼山東。
最鼎盛的時期控制運河沿線的安山、韓莊等八閘,凡過往官府糧船,均需繳納所載漕米的十分之三,方予放行,以截漕之舉解決了大軍後勤供應的問題。
而之所以有限制的截漕,不僅僅是因為可持續,還因為李青山和宋江一樣,都想要招安。
歷史上,在周延儒奉詔前往京師,乘船從宜興沿運河北上途徑梁山之時,李青山謁見意欲由其傳話朝廷想要謀求招安。
不過後面因為一些原因,沒有能夠招安。
在之後,圍剿兵馬日益增多,李青山終於兵敗,投降招安。
諷刺的是,李青山招安的結局並不好。
招安他的總兵楊御蕃因為流言而下獄,李青山擔心同樣下獄,於是起兵復叛,後被擒獲,送往京師以磔刑處死。
李青山的意志不堅,是一個投機者。
不過如今萬民軍勢大,恐怕心中暫時沒有招安的想法。
李青山的內心想法,陳望多少也能夠猜出一二。
萬民軍如今如日中天,一路以來連戰連捷。
有席捲天下之象,氣吞萬里之心。
種種事蹟也都表明,李巖真為雄主。
無論是收河南諸路義軍之心,還是革左五營入萬民軍之事,都代表著李巖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領袖。
跟隨著這樣的雄主,加入這樣的勢力之中。
或許真能隨其建功立業,開天闢地,依從龍之功,搏他個封妻廕子,搏他個開國公侯!
就算不能,日後失勢,只要麾下兵馬不失,像是陝西三十六營的營首一般,做個參將、遊擊什麼的。
李青山這樣的投機者,應該不會願意屈於同級之下,接受改編。
“李青山佔據梁山,效仿水滸,打出替天行道之旗,排列頭目交椅,因此軍中綠林之氣甚眾。”
陳功上前了一步,解釋道。
“王俊未起義前,便已是當地有名的任俠,因仗義疏財,勇武過人而揚名山東綠林。”
“起義之後,往來的山東綠林人物眾多,因此得以縱橫兗東之地,連敗諸路官兵,之後更是被山東綠林推為首領。”
“山東綠林,皆是結識王俊為榮。”
“監察所坐探彙報,李青山不想合流,但是卻難以壓服底下的各路頭目,此番合流為副,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沒有任何的作用。”
“而且……”
陳功頓了一頓,繼而說道。
“為了統合李青山與王俊兩部,李巖還派了特使前去。”
陳望挑了挑眉毛,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