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白居易——詩魔(第1/3 頁)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生命軌跡跨越了公元772年至846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星。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書香門第,白居易的家族原籍太原,後遷至陝西渭南東北的下邽。他自幼聰明好學,少年時期便展現出過人的文學才華,與元稹並稱“元白”,在唐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 生平概述
1 早年生涯與仕途
白居易的科舉之路頗為順暢,貞元年間高中進士,隨後步入仕途,擔任秘書省校書郎。這一時期,他與元稹等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應當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這一理念深刻體現在他的《新樂府》、《秦中吟》等作品中。這些詩作直面社會問題,批判時弊,如《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了對底層百姓的深切同情,展現了他作為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2 詩文成就
白居易的詩作數量龐大,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既有反映民間疾苦、諷刺時政的新樂府詩,也有描繪自然美景、抒發個人情感的山水田園詩,更有如《長恨歌》這樣情感細膩、敘事宏大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背景,透過對歷史事件的藝術加工,展現了深沉的愛情與政治的矛盾衝突,其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流傳千古的愛情佳句。
3 人生哲學與晚年生活
白居易的一生,不僅是文學創作的輝煌歷程,也是個人哲學思想的成熟過程。他深受佛教影響,晚年更是以“香山居士”自居,追求心靈的超脫與寧靜。在杭州刺史任上,他主持疏浚西湖,築堤防洪,留下“白堤”這一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體現了他關心民眾、造福一方的執政理念。晚年退隱洛陽,潛心佛學與詩歌創作,與劉禹錫等友人詩酒唱和,享受著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
4 文學影響
白居易的文學成就不僅在於作品的數量與質量,更在於他對於後世的巨大影響。他的詩歌語言通俗易懂,注重韻律和諧,追求“老嫗能解”的境界,這種風格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同時,他提出的“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文學主張,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為文學創作開闢了新的方向。
結語
白居易的一生,是詩與遠方的完美結合,是文人情懷與政治抱負的交響曲。他的詩歌,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唐代社會的風貌與人民的生活狀態,也折射出他個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學思考。在歷史的長河中,白居易的名字與他的詩作一樣,成為了永恆的印記,穿越千年,依然散發著溫暖的人性光輝和深邃的文化力量。
二 主要作品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涵蓋了詩、賦、散文等多種體裁,其創作豐富且影響深遠,尤其以詩歌成就最為顯著。以下是他部分代表作品的概述,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其卓越的文學才能,還反映了他對時代、社會及個人情感的深刻洞察。
1 《新樂府》與《秦中吟》
《新樂府》和《秦中吟》是白居易詩歌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部諷喻詩集,集中體現了他“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文學主張。《新樂府》共50首,每首詩針對當時社會的一個具體問題進行揭露和批評,如《重賦》揭示農民沉重的賦稅負擔,《買花》則諷刺了貴族階層的奢侈浪費。《秦中吟》則包含十首詩,同樣聚焦社會現實,如《輕肥》透過描繪權貴們的豪奢宴會,反映了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
2 《長恨歌》
《長恨歌》是白居易最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全詩約840字,敘述了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楊玉環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