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2 頁)
太祖皇帝讀了誓言,遂賜各貝勒、大臣及蒙古國使者同席飲酒食肉。第二日,便打發使臣回去。虎拜齎了回書,跪別皇帝,領兵回國而去。這裡太祖也班師回興京去。
不表太祖皇帝與蒙古國訂攻守同盟的誓書,再說明朝神宗皇帝,因楊鎬兵敗,便有人保舉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經略。
這熊廷弼乃湖北江夏人氏,秉性忠誠,具有膽略,神宗便拜他為遼東經略使,並賜上方寶劍,準他先斬後奏。熊廷弼奉了朝命,不敢怠慢,第二天就點齊兵馬,校閱了一遍。見兵馬衰弱得不成樣子,心中嘆息,接著又得悉開原等處接連失陷,心中更覺悲傷,恨那滿朝的大臣,不知滿洲好歹,也不知自己的兵馬毫無戰鬥力,任意主戰,以致弄得如此糟糕;自己這一番出兵,總要掙回國家的威風和本人的面子。遂連夜寫了一本奏章,呈上皇帝,便在這一夜五更時候帶了十八萬兵馬向山海關進發。留呈的奏章寫道:臣聞遼左京師肩背,河東遼鎮腹心,開原又河東根本。開原今已破,則北關難保,朝鮮亦不可恃,遼河亦何可守?乞速遣將備芻糧、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緩臣期,毋中格以阻臣氣,毋旁撓以掣臣肘,毋獨遣臣以艱危,以致誤臣誤遼兼誤國也。謹奏。
第20節:滿蒙訂立攻守同盟(2)
這本奏章,說得淋漓悲切,無奈落在一般太監手裡,不送給皇帝去看,深恐皇帝看了奏章,耽誤了美色,便留中不發,任你熊廷弼如何策略,神宗也難曉得一點。熊廷弼領了兵馬,一路上辛辛苦苦,幸他對待兵士溫厚和平,常常垂問疾苦,毫沒一點做大官的習氣,所以兵士們吃著辛苦,毫無怨聲。軍行數日,出了山海關,忽探馬報說:&ot;滿洲兵攻破了開原城,又佔據鐵嶺;近來瀋陽方面,商民驚慌,吃緊得很。&ot;熊廷弼聽後,催馬急進,日夜兼程。那沿路上逃難的百姓,紛紛攘攘,扶老攜幼,哭子呼妻,令人可憐。難民見明兵到來,都跪在路旁,哀聲求救。熊廷弼見此情景,跨下馬來,用好言撫慰,令難民隨軍回到瀋陽,不必驚慌。難民們乃隨軍前行,到了遼陽。熊廷弼看到駐紮的兵隊零落不整,腐敗得不成樣子,便赫然大怒,將總兵喚來,申斥了一番,令連夜整治,違命立斬。接著,兵士捉住幾個逃兵,《滿洲實錄》攻克開原城圖他們如驚弓之鳥似的跪在熊經略面前,張著口只是說不出話。熊經略看到這樣情形,怒上加怒,喝令捆綁起來,問了姓名原故,一個叫王捷,一個叫王文鼎,因部隊被滿洲軍殺退,自己為了保命,便逃了回來。廷弼問明白了,便請出上方寶劍,砍下他們的腦袋來,送到各營內去示眾,令敗兵回城贖罪。
第二天,廷弼用遼東經略使的名義發了幾張佈告,諭民眾各安生業,勿自驚慌;如有私造謠言、擾亂人心者,查獲立斬。這時,滿城軍民人等,人人懾服,個個感恩。廷弼當即率督兵士,日日到校場操練,製造火炮戰車,修葺城池濠壘。停了幾日,聞得滿洲軍離瀋陽不遠,便調二萬軍分在靉陽、撫順、柴河、清河等幾個要隘扎住;他自己調集十六萬大軍,浩浩蕩蕩奔瀋陽而來。那時,正在嚴冬,天上的雪花兒如梅花般的飄落下來。熊經略帶領三軍冒雪前進。到了瀋陽,城內的百姓鬧得東凌西亂。廷弼先安撫百姓,然後派五千兵向撫順關駐紮,自己日夜率領軍士巡閱城垣,如臨大敵。
那太祖皇帝已駐紮在奉集堡,只離瀋陽四十五里路,聽得熊廷弼這樣認真防守,無懈可擊,又聽知熊經略使不比那楊經略使;這熊經略是中原好漢,大將良材。太祖在奉集堡駐了幾日,也不敢前進,便傳令退回興京去了。這裡熊經略正要發兵追擊,忽然接得探報說:&ot;北京差大員來閱兵。&ot;廷弼不得已只得親自出城迎接。半晌,那閱兵大員坐了一頂暖轎,前呼後擁,耀武揚威而來。廷弼迎上看去,原來是吏部給事中姚宗文。他心想:&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