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人體繪畫(第2/3 頁)
轉體,肌肉和跟腱的結合,微微顫動的胸肌,無數細小的肌肉本身拉長,縮短,膨脹,形成更小的楔塊或者與更大的,更結實的組塊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已經獲得的《摩詰手記》更多的是文字性質的描述,具體的顏料還需要顧為經自己一種搭配搭配的嘗試,獲得時的衝擊力明顯不如這個解剖學的圖集。
顧為經關閉面板,抬起頭。
幾乎是下意識的,隨著他的動作,腦海中就湧入了抬頭後仰這個動作牽動的肌肉和相應的畫法。
“胸鎖乳突肌雙側收縮,胸骨柄、鎖骨內側端收縮,止於顳骨乳突。畫筆應當注意鎖骨處的陰影,突出肌肉拉伸,使畫面富有體積感,體現出肌肉的寬度和厚度。豎脊肌從骶骨後面……“
一系列複雜的肌肉變換在他的腦海中浮現,抬頭這個下意識的動作,顧為經從來沒有覺得會是如此的生動形象。
他甚至覺得,如果不涉及人體的內部器官等更深層次的話體,單獨論對肌肉和面板脂肪的熟悉,有些剛剛進入大學不久的醫學生都沒有自己熟悉。
其實,顧為經知道。
素描畫家、插畫家和解剖醫生、法醫這個行業相互分離都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了。
很多有幾個世紀曆史的醫學院,素描一直是醫學生的必修課。
那個時候可沒有照相機這種能快速記錄手術現場的發明,就算到了近代,早期的銀版照相機必須要被照者保持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不動,一幅照片可能要被照相的人一動不動的靜坐好幾個下午才能顯影成像。
要是在炎熱的天氣,這麼長時間,屍體搞不好全都臭了,所以必須要有良好的素描功底。
不僅僅是醫生。
自然門類中的科學家,博物學家……全都要求有一筆好素描,達爾文就是靠著鉛筆在筆記本上記錄全世界各種動物解剖的標本的。
而畫家,為了追求極制的線條精確,也會精益求精的學習解剖,這個傳統一直持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
考慮到醫學倫理等問題,直到20世紀,解剖學作為藝術家的必修課開始才變得暗淡。
伯裡曼老爺子就是最後幾代掌握那門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
在他的同時期,費城醫學院還是開放給畫家學習、觀摩解剖。類似的還有畫家和醫生伊肯斯,他肌肉組織的瞭解使他在名作《摔跤手》中,所畫出的緊張的肌肉比摔跤選手的臉更細緻、更清晰。
這種誇張的生命力表現,直到後來也幾乎無人能超越。
顧為經感覺,對比那本更像是各種繪畫小訣竅的《摩詰手記》,對於繪畫生涯而言,應該是這本伯裡曼的《人體解剖學》更加有用。
至少,不少畫家窮極一生也在研究的人體肌肉線條的奧秘,他算是輕輕鬆鬆的就掌握了。
顧為經將畫好的小貓彩色鉛筆頭像用書畫鋪裡就有的高精度掃描器上傳到電腦,提交給了那位家庭主婦,就算是完成了訂單。
然後他在下拉剩下的未讀訊息,大多沒什麼價值。
顧為經看了一小會兒。
境外網站就這樣,垃圾訊息很多。
有要加電報(國外加密通訊軟體)好友的,大機率是賣虛擬幣的騙子,直接刪除。
有自稱是珠寶商人想要和自己聊天,要自己看對方大寶貝的,刪除、拉黑、舉報性騷擾一條龍抬走。
職業Jeweler(珠寶匠)——這玩意就和早年東夏馬路上貼著的港臺富婆重金求子的小廣告一個性質。
一幫20歲到35歲的老白男屌絲在Fivver,推特,以及各路筆友聊天軟體上自稱富有的喪偶珠寶匠,和對方隨便聊兩句對方就會提出約【嗶—】、或者大尺度影片的要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