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1884年3月初,法軍對援越清軍發動突然襲擊,黃桂蘭兵敗自殺,清軍潰退諒山。朝廷將徐延旭革職拿問,急調湖南巡撫潘鼎新任廣西巡撫、督辦廣西軍務,湖南永州提督蘇元春率所部五營隨調廣西,限期起程馳赴邊關。
蘇元春並沒有意識到,他正位於湘淮兩系之爭的漩渦中心。
當時清軍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以左宗棠為代表的湘系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系。北寧兵敗後,二人各自薦將派兵,以圖廣西撫督之缺。左宗棠搶先下手,命湘將王德榜率八營定邊軍搶先出關,再派楊玉科率十營廣武軍入越;李鴻章更精於算計,奏請淮系官員潘鼎新為廣西巡撫。朝廷為平衡兩派權力,任潘鼎新為廣西巡撫、邊防督辦,王德榜署理廣西提督。王德榜原為福建布政使,見巡撫一職落到淮系手中,一氣之下堅辭不受。
此舉正中李鴻章下懷,他想到了正在與潘鼎新在湖南共事的蘇元春。蘇元春年紀較輕,性格謙和,與潘鼎新有一定的接觸瞭解,還可利用其湘系背景,緩衝和協調潘鼎新同其他湘系將領的緊張關係,選擇他輔佐潘鼎新,朝廷和湘系都可以接受。把一位記名提督實授為一省提督,這可是讓人做夢都會笑醒的好事,他相信蘇元春不但不會象王德榜那樣不領情,還將會對他感恩戴德。
見蘇元春躊躇滿志的樣子,華小欖覺得有必要向他敲敲邊鼓,輕聲道:&ldo;大帥,在下以為,我軍雖為正義之師,然而法夷船堅炮利,兵精將強,鋒芒正盛,這一仗不是那麼好打的。&rdo;
蘇元春默默點頭。雖說朝廷對於海外列國總愛顯擺天朝上國的架子,王土之外非夷即蠻,然而因兩次鴉片戰爭均無勝算,骨子裡十分懼怕洋人。時至今日,仍嚴令前線將士避免同法軍正面交鋒,在向前線增兵的同時,已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談判言和,這種被綁住手腳的仗確實不好打。
&ldo;朝廷一方面派兵入越&l;代越守土&r;,另一方面又怕惹惱了洋人,明令&l;不得釁自我開,違者雖勝亦斬&r;,對前線將士百般掣肘。北寧兵敗,敗在朝廷的禁令誤導了前線將帥,沒有積極採取防範措施,以至被動捱打、一敗塗地。按理說邊關有事,當武將的義不容辭。不過……&rdo;華小欖頓了一下,見蘇元春仍在傾聽,斟酌地說,&ldo;同洋人打仗不象剿長毛、平苗亂,戰場險惡啊!&rdo;
蘇元春忽地想起同治八年湘軍在貴州黃飄被暴動的苗民打得一敗塗地的舊事。雖然時隔十五年,現在回想起來,脊背上還覺得涼悚悚的。
清軍入關以後,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依然沿襲明代土司制度,州縣官員由世代承襲的當地頭人擔任,稱為&ldo;土司&rdo;,所轄地域稱土州土縣。貴州苗區多為貧瘠山區,依照清朝定例,規定永不徵賦。然而山高皇帝遠,威鎮一方的土官流官哪管什麼定例不定例?各地土司本來就是一手遮天的土皇帝,得到皇上勅封,更加狐假虎威,借著朝廷的權勢作威作福,加上朝廷委派的上層官員和土司相互勾結,巧立名目以各種苛捐雜稅盤剝百姓,致使官逼民反。鹹豐初年,苗人張秀眉在黔東南揭竿而起,各地苗民紛紛響應。因清廷傾盡國力鎮壓太平軍,貴州各地官府尚且不能自保,剿滅苗亂更是力不從心,全省局勢嚴重失控。
攻佔南京、剿滅太平軍殘部後,清廷調集各省軍隊鎮壓暴動的苗民,蘇元春隨席寶田入黔,統領中軍。官軍連戰皆捷,乘勝追剿,進至黃飄一帶,見四周均為高山峻嶺,僅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以通行,本應謹慎行事,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清軍將領們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貪功急進,遂以記名提督榮維善為前隊,記名按察使黃潤昌為後隊,蘇元春與總兵張宜道、道員鄧子垣各率所部居中,一萬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