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夢迴新野(第3/4 頁)
天,引為知己。
這也不奇怪,文聘是南陽人,當年在劉表帳下為將之時,就與劉備乃至其帳下一應荊州出身計程車人官吏都有些交情。費禕和龐林都是荊州大族出身的青年才俊,成為文聘的座上賓並不稀奇。
起初,費禕只是和文聘聊聊舊事,論論經學,偶爾談及國家大事,文聘都是故意避而不談。
終於,在接連遭受司馬懿棄走南陽,洛陽失陷的雙重打擊之下,文聘發現自己已然成為司馬懿的一枚棄子,孤懸海外,遲早完蛋。
費禕也得以藉機施展三寸不爛之舌,一通忽悠,成功說服了文聘歸降於漢。
但文聘也提出了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漢軍能夠找到他在南陽宛城的家人們,並將他們帶到襄陽來。
否則,他寧願戰死城中,也不願投降。至於他死後襄陽歸漢還是歸吳,就看各自的本事了,他並不關心。
諸葛亮得到費禕書信之後,極為重視,急忙召集眾臣前來商討。
丞相主簿,南陽人宗預道:“文仲業與我同鄉,他是個忠義之士,若不是大勢已去,且心念家人安危,他是絕不可能投降的。”
馬謖卻道:“文聘投降,自然是好事。只是他的條件,卻是不好達成,兵荒馬亂的,他的家人怕是不太好找啊。而且我猜測,他的家人此刻一定不會是在宛城。”
諸葛亮道:“幼常說的沒錯。宛城在東吳控制之下,倘若他們尚在宛城,也早就被陸遜抓到襄陽城外,逼迫文聘投降了。而既然文聘開口尋其家人,說明陸遜並沒有挾持到他的家人,所以,他們一定在陸遜北上之前就離開宛城了。”
馬謖笑道:“丞相所言,正是我想說的。”
宗預問道:“若不在家鄉流落異地,那就更難尋了。他們究竟是什麼時候離開宛城的,如今又在何方呢?”
蔣琬道:“我軍自南鄉追擊司馬懿時,曾短暫進駐過宛城。宛城乃司馬懿大本營,所以我十分慎重,命人清點過城中的戶口,對城中所有的曹魏官員及其親屬都進行了排查。得知其中大部分人,都已經隨司馬懿離開,北上洛陽去了。文聘乃魏國鎮守南土,手握重兵的大將,我猜測他的家人,多半在當時也一起來了洛陽。”
馬謖憂慮道:“司馬懿撤離洛陽之時,帶走了城中大部分的魏國達官顯貴,文聘的家人是不是也隨司馬懿一起走了?”
周默卻道:“也不一定。文聘投降的唯一條件,就是能與他的家人團聚。家人之親都是相互的,所以文聘的家人們,也必然是十分牽掛困守在襄樊的文聘,怎肯輕易遠離?”
蔣琬道:“沒錯。洛陽城破之時,有許多魏國官吏攜家人躲藏起來,不願跟隨司馬懿離去,等待我軍入城之後,才現身投誠。時間太緊,這批人此時尚在洛陽城內臨時安置點中住著,男女老幼都有,人數極眾,還沒來得及全部驗明身份。文聘的家人說不定就在其中。”
諸葛亮道:“我看過公琰的記錄,記得這批人中,凡是已經驗明身份的,多半都是三河人和南陽人。”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已經將分析得相當透徹了,事不宜遲,諸葛亮即刻下令,命姜維親自帶人前去臨時安置點,找尋文聘家人。
不出一個時辰,人便找到了,姜維親自護送馬車,將人帶到了白馬寺。
諸葛亮大喜道:“既如此,我軍不用一兵一卒,襄樊可定矣!”
漢水自漢中發源,流經襄陽城下,拐了一個大彎,一路急轉南下,注入長江。
襄陽在南,樊城在北,二城隔水相望,互為犄角。
此時此刻,朱然在樊城,陸遜在襄陽,二位都是親自督戰,加緊攻城。
然而,城中的文聘部,卻是絲毫沒有鬆懈的意思,防守起來一絲不苟,不給吳軍以可乘之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