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21(第1/2 頁)
才能進入婦好書院讀書。
但是讀書是貧家之寶,也是普通人家想翻身的最直接途徑,哪怕沒能考上縣裡的婦好書院,但凡心裡有一二志向的人家,哪裡又捨得讓女兒早早轉業幹別的呢,萬一女兒只是開竅晚,大器晚成,以後一參加科考就中了呢?這要是錯過了,那這一家人不得後悔死。
可即使老百姓有心要繼續供女兒讀書,也缺少更好的師資。
現成的免費師資在婦好書院裡,孩子是夠不著了,自己花錢請又不可能請得起,好在,除了婦好書院,各鄉縣也不缺家中累有名師資本豐厚的望族。
如今所謂望族,非是幾百年世家大族,而是文帝建國以來代有功名業績的新貴。
文帝的朝廷不認祖宗,只認你本人的才華,如果自己沒本事,哪怕是宰相之家,也有門第落魄之憂。
但是新貴望族們也不是一昧的迂腐,在科舉斷了望族們純靠祖宗吃飯的路子之後,望族們也開始拉攏提拔普通人當中的人才,正所謂貧門出貴女,借學僕應運而生。
望族有錢有人,請得起名師買得起好書好筆好墨,偏偏保證不了自己的人才輩出,和有一定才能卻缺乏更多教育資源的貧家女簡直是一拍即合。
這時候,只要到官府寫一份借學契書,雙方簽訂借學契,雙方關係便可成立。
借學之事,願借學於望族的學女是向學,是不屈,是上進,願借學與學女的望族是助學,是善意,是仁德。
借學出現之後,從地方到中央都是一路暢通的支援,並且很快就得到了來自中央官府的規範,講明借學契簽訂雙方的基本規則,並規定,借學僕者,身在泥淖心如白蓮,不入奴籍,簽訂契約者不準以此逼良為僕。
學女成為借學僕後,主人家為借學僕包吃包住自不必說,同時還供給借學僕所需的一應學習資源,紙筆文墨,良師好書。
借學僕則往往會依附某望族之家有心仕途的小姐為書童,必要時依附多人,平日裡行書童伴讀之事,不僅要在主人讀書時揹包研磨保護主人,更要起到拉扯主人學業的作用,在主人學不會讀不懂的時候盡力為主人講解,和依附之人是半主半僕還有半師半友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往往能持續數十年,自貧家的學女們十五歲從官辦鄉學畢業開始,一旦主人選定,只要借學僕自己沒有放棄這條路的意思,那麼大部分主人家都願意一直供借學僕讀下去考下去,直到考上科舉為止,這樣相伴十年乃至數十年,一旦對方考上,如果家中有人出仕,那就是為族人增加穩定可靠的盟友,而若家中無人出仕,那就是培養出來個天大的靠山。
甚至為了進一步鞏固這種關係,也是為了增加借學僕考上科舉的可能性,很多望族會在借學僕考上縣學之後繼續為借學僕延請名師,大力支援借學僕的學業,以圖後計。
茹娘出生在本縣一個極其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裡,窮山惡水出刁民,村裡本地人為了生存自成一套生存法則,不肯接受外人規矩,不肯接受外人的統治。
說句誇張話,本朝建國一百餘年,但是直到五十多年前,官府的鄉學制度才正式在他們的小山村紮下根,讓家家戶戶都肯送孩子去上鄉學,而她們村興起讓女娃娃讀書的習慣,還是三十多年的事。
窮鄉僻壤里人少,觀念落後,不肯接受外面的東西,師資還差,鄉學在她們那裡辦了十幾年,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值得當地鄉學老師推薦入縣學就讀的優秀學女,連學女田都沒人得過,這讓茹娘老家的人對女孩子讀書發自內心地沒什麼熱情。
茹娘出生的時候,老家還是一片濃厚的“讀書無用”“女孩子賠錢貨”風氣,家裡的女孩子認認真真考了個一百分回來比不過家裡嫂子懷孕肚子尖更讓人喜悅,因為當地說法,肚子尖尖懷的大機率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