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5 頁)
絕對空間也是與物質無關,是均勻、恆定不動,且能容納物體及其運動的大容器。具體的空間計量,如長度或容積的米、公里、光年、秒差距等或其立方則是相對空間。
牛頓認為絕對空間應與太陽系的中心重合,後來有人進一步認為應該用所謂固定恆星的參照系,作為絕對空間的框架。
從邏輯上講,牛頓力學存在問題。
首先宇宙中能看到的任何物體都在運動,那麼絕對空間的中心就是在不斷地運動,既然是運動的中心那麼就不是牛頓希望出現的那個不變的空間中心。用所謂恆星系來代替太陽系的中心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恆星之間也在變動,只是因為它們距離我們很遠,不容易觀察而已。
其次牛頓定律的運動都是相對的,即兩列火車對面開來,速度都是100公里/小時,在勻速運動時,大家都感到自己沒有動,是對方的火車處於200公里/小時運動,這與我們處於靜止狀態,看到一列火車以200公里/小時運動是一樣的。那麼如果存在絕對空間,我們對這兩種情況感覺不一樣才對,可現在是一樣的,說明並沒有絕對空間,至少證明絕對空間與意識感覺到的運動性質是有區別的。
因為宇宙中沒有特殊的網格,也沒有一個像圖表中的原點那樣,可以被唯一地指出來,所以在所有的參照系中,牛頓定律描繪的是相同的物理現象。在數學上,可以透過伽利略變換的方法來解決相對運動的轉換。
絕對空間儘管邏輯上站不住腳,但絕對空間的觀念對於19世紀的物理學家是太根深蒂固了,於是他們設想,宇宙中存在以太,以太是宇宙的屬性,就像地圖上的經緯一樣。任何距離的測量,都可以相對於以太作出。以太瀰漫於整個絕對空間中,電磁波就是在這雲霧狀的以太中的擾動。
1887年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沒有檢測到“以太風”的存在,各種彌補以太假說開始出現:牽引假說、完全帶動說、附面層牽引說、發射假說等,結果,一個個的假說都被證明不能成立。
與此同時,洛倫茲假定,原子間的作用力主要是電磁力,原子就分佈在其他原子對它的電磁作用的平衡位置上面,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計算出粒子周圍的電磁場,洛倫茲電子理論推論到一系列的驚人的結論:
長度縮短:當粒子以速度u相對於以太運動時,計算發現力場不再是球對稱的,等勢面變為一個旋轉橢球,垂直於運動方向上的直徑不變,而在運動方向卻以比率 縮短。一條相對於以太靜止時長L0的測量桿,當它以速度u沿著長度方向相對於以太運動時,將具有長度L= L0 。但是,如果杆垂直於運動方向,它的長度不會改變。
質量變大:電磁質量是粒子相對於以太的速度u的函式,在用陰極射線(即電子束)測量荷質比(e/m)的研究中,發現整個質量隨著u的增大而以比率1/ 增大,即m=m0/ 。其中m0是粒子在靜止以太中的有效質量,因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是由一些帶電部分組成的,一般質點的質量,包括諧振子的質量,也遵從上面這個關係。
時率變慢:由於倔強係數也源於分子間的電磁力,它也應該是u的函式。
透過計算,洛倫茲得出T=T0/ ,T0是鐘相對以太靜止時的週期,即運動的鐘比靜止的鐘走得慢!
洛倫茲理論的出發點是:在電磁現象中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以太”參考系,因而相對性原理不適用於電磁現象,可它本身又導致“以太漂移”無法測知,光速在所有慣性系中都相同這樣一個邏輯結論。洛倫茲理論中存在著“絕對時間”和“絕對長度”,它體現在對“以太”靜止的鐘和尺的測量結果中,但因為“以太漂移”無法測定,我們又無法修正我們的時空測量結果去得出這些絕對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