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元春沖沖大怒,力主追擊。元春的自尊心格外強烈,本來就反對議和,將校中大多數在心理上贊成元春的主張。小早川隆景則持慎重態度,當即派細作到秀吉陣中打探。隆景認為:秀吉本人沒有退出盆地,似乎另有企圖,而且據細作報告,四公里的長堤上有三十餘處安置了持鍬計程車兵。很明顯,毛利軍一旦毀約,秀吉準備同時決開堤壩,一舉淹死毛利的三萬大軍。
&ldo;對方是羽柴秀吉,眼下撤兵,定有應急措施,斷不可輕舉妄動!&rdo;
儘管是敵人,但隆景和安國寺的惠瓊早就隊秀吉這個人悄悄地產生了敬畏的心情和友好的感情。倘若秀吉為王,隆景早就遣使通好了。然而,秀吉上面還有織田信長,現在既然信長已死,與秀吉交兵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是有害的。隆景說:
&ldo;近年來,縱觀秀吉操弓徵戰的氣魄,足見此人胸懷大志,謀略過人,兼有信長缺乏的信心,未來的天下很可能為秀吉所得。信長之死是其大幸!&rdo;
隆景環視眾將繼而說道:
&ldo;假如我等扯毀和約,起兵追擊,秀吉勢必對毛利家恨之入骨,將來遲早要被他消滅。為今之計,不如和睦相處,加深友誼,幫助他討伐光秀,秀吉必然不忘大恩。此刻要送去的不是槍彈,而是恩惠,施恩才是毛利家的百年大計。
卻說秀吉坐于帥帳,一直注視著毛利軍的動靜,看看對方按兵不動,心想:自己也沒離開這兒了。於是他轉身跑下山岡,一邊跑,一邊對負責決堤的森勘八和杉原家次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ldo;堤壩就交給你們了!&rdo;
說完,跳上馬,飛馳而去。中軍向東轉椅,午夜之後,風裹著雨斜打下來,秀吉淋得透濕。萬餘支軍用火把照著一條條雨絲,在黑暗中跳躍著。秀吉在雨中不止一次地揚起手中的鞭子,大風呼嘯,打著漩渦翻卷下來,行軍格外艱難。
――毛利軍怎麼樣了呢?
秀吉無時不在擔心著背後。要逃走,要以歷史上任何敗軍都比不上的速度迅速逃離這兒。要早一刻和京中的光秀決戰,要趁光秀來不及準備,突然出現在京畿戰場上。
&ldo;速度就是勝利!&rdo;
因為光秀打倒信長之後,盟友會迅速增多。如光秀在織田家的親友細川藤孝、簡川順慶等,很可能在光秀的勸誘下歸附於他。隨著時間的推移,光秀的勢力會日益膨脹,必須在光秀羽翼豐滿之前消滅他。此外,還有一個原因。織田王的其他將領也許得到了事變的訊息,不,肯定已經知道了。他們也要領兵討伐光秀,剷除光秀,就可以奪得天下,秀吉有競爭者,絕對不能落後!織田王的其他各元帥中,滯留在關東的瀧川一益十分不幸,因地理遙遠而失去了競爭的資格。離京城最近的是丹羽長秀,不過丹羽被信長任命為征伐四國的副將,手下諸將已在大坂集結待命,身邊兵獨將寡,多半無力和秀吉抗衡。而且丹羽在部將中人緣欠佳,對突然發生的事變缺乏應變的機警,另有織田王的盟友德川家康,頗有膽識,遺憾的是,事變之前,家康被信長請到京城遊玩,身邊只帶了少量侍從。即使家康在自己的主城遠州浜松,其領國僅有三河和遠江,區區兩國兵力,也無法參與爭霸天下的戰爭。
屈指數來,只有在北陡,掌握織田軍權的首席重臣柴田勝家是唯一的競爭者。秀吉必須在勝家南下和光秀決戰之前,以閃電般的速度到達山城(京都府)的預定戰場。
大軍撤至備前的辛川林時,為了加快行軍速度,秀吉分出一軍,令其沿山下大道的舊路前進,舊路在新路以北,繞遠而且路面狹窄,不過是一條田間小路,由於連降大雨,人踩馬踏,路面已經變成了泥溝。
&ldo;哪怕在泥裡站,也要跑步撤退!&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