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恰在這時,反織田同盟的盟主、流亡的前將軍足利義昭首先倡議,山陰山陽的毛利氏(主城設在廣島)以及大坂的本願寺等,紛紛致書謙信,希望聯合起兵,挾擊信長。謙信慨然允諾,告訴信長的諸路敵人:
&ldo;待來年開春,謙信將踏平北陸,襲取京畿!&rdo;
此時的謙信已是威震天下的名將、甚至帶有不可戰勝的神秘色彩。得到謙信的允諾,反織田同盟的各方勢力欣喜若狂。已經歸降織田的北陸豪紳聽到謙信要出兵的訊息也騷動起來,不少人暗中倒戈,欲由越後為內應,風聲傳出,北陸形勢大變。此類情報紛紛呈給信長,安土城駭然,信長周圍一片驚慌。可是,惟獨羽柴藤吉郎不把謙信放在眼裡。
&ldo;沒什麼了不起的!&rdo;
對北陸的柴田勝家和安土城諸將的驚慌和失態,藤吉郎感到非常厭惡。
藤吉郎始終不把某個個人的武藝和膽識看得太重,而重視該將所處的位置和環境。在這一點上,謙信有重大缺憾,關東的北條氏牽制著他。
儘管謙信已經控制了關東局勢,但是不可能將大軍駐紮在關東,他總是如一陣旋風,由北方突然卷過來,惡狠狠趕走北條勢力,然後迅速撤回越後。謙信剛剛退走,避難中的北條勢力又重新抬頭,再次沖向關東。謙信和小田原北條氏一進一退,反覆如是,在這種形勢下,假如謙信聰明,根本不可能懸軍萬裡,由越後傾巢而出,進攻京都。北條氏趁其遠徵,自然要襲擊他,說不定還會進攻越後,端掉他的老窩。而且據藤吉郎由小田原獲得的情報來看,北條氏和謙信絲毫沒有和解的跡象。
藤吉郎認為謙信不敢遠徵,其行動至多抵達加賀或越前,謙信的行動半徑十分有限。而且,眼下的織田勢力已不是過去懼怕謙信、信玄的時代,其領土多達三百萬石,可動員的兵力為謙信的一倍。
&ldo;謙信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rdo;
藤吉郎向信長陳述了自己的看法。
&ldo;……&rdo;
信長不悅地歪著腦袋盯著藤吉郎。信長的看法與他多少有些不同,信長認為,謙信會殺過來的。
信長過高地估計了謙信。從年輕時代起,謙信和信玄就象兩尊凶神一樣壓在信長心上。多少年來,為了對付這二人,信長殫精竭慮,費盡心機。可以說直到今天,謙信的影子仍然過大地遺留在他的腦海里。
&ldo;猢猻,再勿多言。謙信要來的!&rdo;
信長說。
&ldo;倘若來,你將如何?&rdo;
&ldo;領兵迎擊。&rdo;
&ldo;這個自然,何須你說。孤問你,可有拒敵之策?&rdo;
&ldo;依卑職拙見,在北陸……&rdo;
藤吉郎說,在北陸決戰很難取勝。上杉軍遠比尾張兵勇猛,主將謙信效用善戰,運籌帷幄,古今無雙。因此,迎戰謙信,侷限於一地的陣地戰必敗,應從戰略上取勝。北陸戰場交與勝家一人,且戰且退,消耗、襲擾上杉軍,使其疲勞厭戰。等上杉軍來到近江,織田軍可竭全力伺機決戰。藤吉郎進一步解釋說:北陸多山,地形複雜,狹谷隘口,隨處可見,因此適合小隊人馬作戰。地形對上杉有利。若把謙信誘入近江平原,將對在兵力上佔據優勢的織田軍有利。到那時,勝家收攏北陸敗兵,重整旗鼓,從上杉軍背後殺過來,縱使謙信有回天之力,也難以逃脫覆滅的命運。
&ldo;因此……&rdo;藤吉郎說,&ldo;不必增援勝家。他是誘餌,不是主力。如果把手中大軍撥給勝家,近江決戰恐怕難以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