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歸義軍(第1/2 頁)
劉徹遲疑道:“南宋是被燕雲漢人所滅?”
不是元兵!
糊糊:“此後許多詩人墨客都慕名來此遊覽,題寫詩章。
滄波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
明代有一位文人在張弘範的石刻前頭,加上一個大大的‘宋’字,變成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一字之差,意義大變,諷刺拉滿。
有人說張弘範是‘漢奸’,其實不然。
因為張弘範生在燕雲,他的家族早在數代以前就是紮根燕雲地區的豪強。
張弘範出生時,金國都滅亡四年了。
別說漢奸,他連宋奸都稱不上,人壓根沒吃過宋朝一粒米。
張弘範祖上是燕雲漢人,和他作為一個士人,認為自己的元朝臣子一點不矛盾。
張弘範和辛棄疾只是各有各的選擇。
從五代十國起,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到南宋滅亡近250餘年。
若再加上元朝統治的90餘年,就是三百多年的大分裂。
或者說更長的時間,唐朝晚期藩鎮割據,邊疆地區便與中原隔閡。
四百年,小麥一年收一次,也就收四百次。不過四個百歲老人加起來的一生,但放在每個人身上,不過是前後都望不到頭罷了,望不見來路,也看不到出路。”
天涯赤子心:北宋末年,聯金滅遼,短暫收復過燕雲,可惜沒實現有效的統治,就迎來靖康之變。
靜夜思: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那時候大唐還沒亡呢,就已經這樣了。
楊堅回想當初,國家分裂350餘年,北方打做一團,南方改朝換代不斷。
誰能想到國家會統一呢。
結果二世而亡了,越想越氣。
糊糊:“分裂的時間越久,就越讓人看不到希望。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叛亂後唐朝經過短暫的迷茫,便立刻調兵前往鎮壓,而位於河西節度使麾下的4300名盧豆軍(敦煌)也奉命前往長安一線阻擋安祿山。
但就在唐朝抽調兵力阻攔安祿山的時候,吐蕃趁虛而入。經過數年的鏖戰,隴右,河西,甘州,肅州等地接連被攻陷,同時還被吐蕃斷絕了這些地方與唐朝的聯絡。
然而儘管吐蕃佔領了這些地方,卻依然無法徹底掌控,因而在經過長達六十餘年的血腥統治後,吐蕃才勉強算是站穩了腳跟。
陷落後的河西人民慘遭吐蕃的蹂躪,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年老體弱者遭到殺害,有的被斷手鑿目,然後被拋棄。
張議潮出生於沙州的一個大家族,敦煌張氏,世代為沙州守將。
張議潮出生時,沙州已經陷落二十餘年。自幼在大唐的飛地沙州長大,很小就淪為吐蕃人的屬民,沒有親眼目睹過唐人的威儀,卻對唐從內心深處懷著深深的嚮往,這是沙州豪族教育中一種深深的文化自豪感。
自打他出生到成人,視線所及內看到的全部都是吐蕃對於當地的殘酷統治,因而這在張議潮的內心深處便埋下了一顆種子,收復失地,重返大唐懷抱。
張議潮有了這個想法後,散盡家財並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唐宣宗大中二年,終於讓他等到了機會,吐蕃因為災荒連連而爆發內亂。
張議潮起兵後,僅僅一日功夫便光復整個瓜州,但張議潮並沒有因此滿足,他讓人將這件事上報大唐的同時,又親自帶兵接連光復了包括瓜州,伊州,西州,河州,甘州等十一個州縣。
張議潮功成身就後,便讓人帶著這十一個州縣的戶籍和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