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章之治(第1/3 頁)
漢明帝劉莊由於是劉秀和陰麗華的愛情結晶,所以借壽並沒有對他有所影響,他一直活到47歲才駕崩,但是劉莊的第五子劉炟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只活到32歲。永平三年,劉炟被立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日,漢明帝去世,劉炟即皇帝位,時年十九歲,他尊嫡母皇后馬氏為皇太后,同年八月十六日,葬漢明帝於顯節陵,即位後他一改明帝苛察,事從寬厚。漢章帝即位的第二年建初元年,兗、豫、徐等州發生嚴重的旱災,赤地千里,饑民遍野;劉炟一方面調集國庫糧食緊急救援飢餓中的人民,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討解決辦法,尚書陳寵上疏說:“治理國家大事就如調整琴瑟的弦一樣,弦調得太緊就會崩斷,刑罰太嚴也會激起人民的不滿,建議陛下進一步寬緩刑罰。”劉炟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並大赦天下寬緩刑罰。
建初四年,漢章帝令諸儒於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建初八年章帝令班固等據以作《白虎通》,這部書系統地吸收了陰陽五行和讖緯之學,是繼董仲舒以來儒家神秘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漢章帝還頒佈了胎養令,以獎勵人口生育,漢章帝在位期間大漢國力穩步前進,但是漢章帝為政過於寬和,國法規定官員貪汙要禁錮三世,即三代人都不準為官,但是劉炟卻不知為何廢除了這項制度;而劉炟對官員和貴族的賞賜,往往超過規定的限額,造成國家財政的困難,最後這些負擔又轉嫁到人民頭上,劉叔也是在史書中找不到漢章帝為何會這樣的原因,只看到史書上記載
少好儒術,劉叔就猜測是不是漢章帝對於儒學並沒有學透,因為儒學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和改變和孔子時代的儒學又很不一樣了;比如禮智仁義信,孔子提出“仁、義、禮”,仁者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又加入“智”,構成四德,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這句話孟子是說:“仁的實質就是侍奉父母;義的實質就是順從兄長;智的實質就是明白這二者的道理並堅持下去;禮的實質是對這二者加以調節與修飾;樂的實質就是以這二者為樂事,快樂於是就發生了;快樂一發生,又如何能止得住哇?一止不住,就會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了。”而到了董仲舒時代,他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稱為“五常”。
所以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漢明帝劉莊即位之後,他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的制度,對內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又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範貴戚功臣勢力。而到了漢章帝即位後一改明帝的為政苛察,而是事從寬厚,結果
造成外戚竇家日益驕橫。章和二年四月九日,漢章帝去世,年僅三十三歲,諡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安葬於敬陵。漢章帝死後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不是他的功績而是他的書法,不知是受何人影響,章帝喜愛書法,並且自成一家,他的草書最是有名,引得不少人跟風學習。
建初七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另立劉肇為皇太子,劉肇是漢章帝劉炟第四子,生母為梁貴人,後來過繼給皇后竇氏為繼子,這也是他為什麼能登基為帝的主要原因,漢章帝時期,竇家已經開始驕橫跋扈,廢太子劉慶就是因受竇皇后的誣陷,被廢為清河王。章和二年,漢章帝逝世,9歲的漢和帝劉肇即位,因皇帝年幼,養母竇太后開始臨朝稱制,竇太后先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以此掌管朝廷機密,並負責釋出誥命;又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再封弟弟竇景和竇環均任中常侍,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