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稱帝(第1/4 頁)
更始三年正月,平陵人方望在臨涇立前西漢末帝孺子嬰(劉嬰)為天子。原來,方望看到更始帝政治混亂,揣度更始政權必敗,他對安陵人弓林等說:“前定安公劉嬰,是漢平帝之嗣,雖王莽篡奪帝位,但劉嬰曾經是漢主。現在人們都說劉氏的嫡傳應當受命為帝,我想和你們共同來建立大功,你們看如何?”弓林等表示同意。於是他們在長安找到劉嬰,並將他帶到臨涇正式立為天子,他們聚合黨羽數千人,以方望為丞相,弓林為大司馬。更始帝知曉後派遣李松與討難將軍蘇茂將方望等擊破,並把叛變的幾個人都殺了。
而另一邊赤眉軍也擁立了劉盆子為帝,原來綠林北路軍攻克洛陽,更始帝由宛城遷都洛陽後,赤眉軍首領曾親自去洛陽表示願意與更始政權合作,但更始帝採取冷漠應付的態度,只封樊崇等20幾人為列侯,無權無祿。樊崇等人憤然離開回到赤眉軍營地,自此綠林、赤眉兩軍分裂,赤眉軍當時擁兵30萬,他們分兩路向西進攻長安,想要取代更始政權;當赤眉軍走到華陰縣時,他們考慮:已接近都城長安,而我們還沒有一個稱號,就是打敗更始皇帝,天下的百姓也會把我們當作一幫匪徒,不會承認我們;所以我們也應該擁立一個姓劉的皇族,以伸張正義為名,名正言順的討伐劉玄。
於是,他們就在軍中找到了一個15歲的牛官劉盆子,擁立他為“上將軍”,剛找到劉盆子時,他還是牧童裝束,披散著頭髮,光著雙腳,衣不遮體,緊張的面赤流汗,見到他平時敬畏的大將軍向他叩頭時,嚇得他幾乎要哭出來。隨後,在樊崇的安排下,建立了“建世政權”,並宣佈,徐宣為丞相;樊崇為御史大夫;逄安為左大司馬;謝祿為右大司馬。劉玄知曉赤眉軍要進攻綠林軍的訊息後,派遣討難將軍蘇茂拒赤眉軍於弘農,結果蘇茂軍敗,死者一千多人。到了更始三年三月三月,劉玄又遣李松會合朱鮪與赤眉軍戰於蓩鄉,李松等大敗,棄軍逃走,死者三萬餘人。
而劉秀這邊,他發幽州十郡突騎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劉秀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與此同時,他還派鄧禹西入關中,派馮異攻打朱鮪等鎮守的洛陽。馮異、寇恂等報告在洛陽城外取勝的訊息,諸將便藉機提議為劉秀上尊號,劉秀拒絕,率軍回到薊縣,繼續追剿尤來軍。等將其剿滅後又南下洛陽,途中群臣多次勸進,都被劉叔拒絕,直到耿純點出了劉秀不稱帝會讓追隨他計程車大夫失望離心的道理後,劉秀才有意聽從勸進。
劉叔知道自己再不稱帝,手下必生二心,於是他找到了自己在長安太學讀書時認識的強華,讓他演一齣戲。等到大軍行至鄗城時,劉秀召見馮異,馮異也大力勸進,恰逢此時關中儒生強華來獻《赤伏符》,中有“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語,群臣以此為據,再次勸進,劉秀終於答應。六月,劉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建國後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劉秀稱帝后,於更始三年、建武元年八月抵達河陽,並調遣吳漢等將領包圍困守洛陽的朱鮪;朱鮪擔心劉秀因殺兄之仇而不放過他,數月都不投降。劉秀表示“舉大事者不忌小怨”,派人向朱鮪保證如果投降,則決不清算,“官爵可保”,朱鮪遂降,劉秀履行諾言,封其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十月,劉秀進入洛陽,定都於此。
這時綠林軍王匡、張卬駐守河東,被西入關中的鄧禹打敗,他們奔回長安。張卬與諸將商議說:“赤眉軍近在鄭、華陰間,旦夕就將到此,現在綠林軍的地盤只剩下長安城,眼看就會被消滅,倒不如統帥軍隊掠取城中財物發財,從這裡轉而進攻沿途經過的地方,再東歸南郡,把宛王等人的兵收集過來。如果事情不成,就再入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