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即心即佛(第2/2 頁)
既然要學佛唸經,就先把一本經書給學透了,是以二人此時交流的仍是《金剛經》,以及南陽慧忠國師的法。
佛學修行,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第二依法不依人,實際上每一本佛經,都是佛教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對話的討論集——或者是這個菩薩提出問題,或者那個弟子提出問題。
如當下溫言與步知月所討論的《金剛經》,即是對須菩提尊者為主體所提的問題以及佛的回答的記錄。
二人的論道交流從《金剛經》開始,論到了其中【善護念】的金剛眼,再談到了六祖慧能,然後又是南陽慧忠國師……
“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這是六祖以來的根本宗旨,馬祖言“即心即佛”也是此義,。
在步知月看來:“慧忠國師對此應無異議,不過,他不同意的是把【即心是佛】之【心】解釋為【見聞覺知之性】,這樣的解釋只從心性角度說,沒有顯示出佛性遍一切法的含義。”
“更重要的,這樣的見地在禪悟中容易產生以心性本體為有一物之執著的弊端,從而把真如佛性錯解為是一種實體性的本性或神我,而為身體的主宰,身體雖滅壞,此神性不壞,這與空性正見完全相反,混同於教理上早已批判過的外道神性知見,既實體化了神我,又割裂了身與性,故慧忠國師指出無異於先尼外道,並又舉《淨名經》‘法離見聞覺知’駁斥。”
溫言聽罷,只是靜靜思索著,而步知月話中說到的所謂先尼外道,乃是北本《大般涅經》卷二十九中所舉,指篤信神我,崇奉“心常相滅”的外道。
我道,外道,這是每個道統都會有的內外之爭。
……
溫言思考的有很多——
佛教基於因緣所生法,“無我”思想為根本論義,神竺的大乘佛學把無我思想擴充套件到一切法,故盛論諸法無自性的緣起空性思想浸入各派骨髓,加之神竺佛教次第禪法特點,因此,執著於“心中一物”、“身內真如”的錯誤知見,在神竺佛教禪法中不是個主要問題。
但當神竺佛教在神竺本土受到異神【梵神】的清掃後,被迫道統東移,紮根於中土,其受中國原有儒道文化發達的心性思想影響,禪修方法逐步轉為透過心性體悟達於離言法性,達摩祖師言“吾觀此土,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原因就在於這是一部講心性的經典。
然對禪法觀修言,無我思想弱的流弊,很容易形成“心中一物”、“身內真如”的錯誤知見,以為心中有一真常不變之性,身體屬有為法有變壞,進而以妄心為無常,以真心為常,不解不二真義。
所以,心性之學、佛性之義,在禪悟中逐漸成為時人的大窠臼,不自覺中落入身內真如見,這是學佛之人非常普遍的現象。
慧忠國師,正是嘆惜六祖之後,邪正莫辨,宗旨不明,故透過辨析以見聞覺知之性為佛性,以顯正見。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