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不爭(第2/2 頁)
的需要,及順應了當時社會需要休生養息,得寬容懷柔治理的要求。所以才成就了文景之治。總的看來,道家的治國理念比較崇尚無為、自然,都是偏於懷柔的,因此對統治者的要求都是看重品質而相對忽略個人能力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一方面說的是聖人們往往因為質樸、要求得不多,他們並不會自我褒揚反而受人民共同擁戴而顯得突出偉大、地位尊崇。“自見”指自我表揚,把自己抬高突顯出來。“自是”指自以為是,也有誇耀自己做得如何如何正確之意。“彰”也是表彰、顯耀之意。“自伐”即自己誇耀。“自衿”是說故作矜持、故意擺出一副高冷的形象來讓自己顯得高高在上。“長”即尊長、長者。另一方面老子也以此來說要透過“不爭”而實現“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為統治者謀劃的策略就是個曲線實現個人利益的路子,其“無為”與“不爭”是兩大核心支柱!(老子特別反對統治者與民爭利,以為那是最大敗作,這後面還有論述。當然,此處老子才提出“不爭”,包含得要廣得多,包括爭名、爭功等在內。)所以,老子在此就順勢得出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結論。
最後句“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即:古時候所謂的“委曲便會得以保全”這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算是老子的反覆強調吧。”
清風聽了我的這番解說後,評論道:“按說呢,我清虛界所設定的根本原則便是無爭之世界。民間百姓各自相安無事,並不互相爭利。但你所講的卻是老子所生活的自然界的情況,他所勸告的是統治者要持不與民爭利之心,並以此作為天下人之模範,從而使天下無爭。他這想法倒是不錯。但人心皆有不知足,即使我們清虛界不爭財物,卻也爭道統。邪教之人,總欲興風作浪,何也?還不是欲做人上之人而役使天下人!就算正道人士,也總有點兒爭名份。大宗大派,也老是有些端起架子,作號令天下之勢。真要達到無爭,除非人人致善才行!”
還別說,他倒也看出了些問題來的!
在老子眼中,治理平定天下似乎是很簡單回事情。只要統治者不與民爭利,民自歸於樸實,天下自然無事。而現實中,民間也爭利。老子認為民間相爭是因統治者窮奢極欲,尚賢與貴難得之物造成的,實為人禍。只要統治者平樸不爭了,這一禍根就不存在了。
但人群的分化,又在自然發展著的。就算這清虛界不設統治者,卻又有超然於世外的修煉者。而這些修煉者,反過來又有了做統治者的慾望。這還真是個充滿了悖論的世界。
而我從現實世界情況來看,人們又都在爭著發家致富。內在所爭的根源,埋得就更深更不容易挖掘出來。雖然以我所接受過的高等教育來看,不外乎就是一切逐利相爭,肯定都有著潛在的剝削存在。不然為何財富總會跑到少數人那兒去了嘛?只是這種潛在的剝削,究竟根源何在,實在有些令人費解!
我只隱約地感覺到了,似乎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自覺不自覺地掉進了一個坑。而這個坑就是看似公平而又實際上並不公平的一種運轉方式。
說到公平,我突然想到了一回事:公平交易!對!癥結就在於此!我們的社會廣泛存在著交易行為,特別是商品經濟社會,一切生產都圍繞著商品交易在進行著。是不是看似公平的交易實則並不公平?這裡面肯定有問題!不然何來利潤?
還別說,清風這回又算無意之中點醒了我!這回事我可得研究下去!
但這不可能與清風探討的。就目前而言,也不可能與小石交流。他不可能懂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