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隆慶(第2/5 頁)
不低於七百萬兩。
隆慶四年二月,西洲爆發第二次西洲大戰。
同年,暹羅、占城、甘孛智三個中南半島國家糧食被大明朝派官員接管,一切可以用於貿易的糧食都被用於與大明的貿易。
七月,嘉靖三十八年督造的黃河孟津段決口十二里,造成三縣四十餘萬百姓無家可歸,軍民商戶死傷、失蹤八千七百二十四人。
得知訊息,朱翊釴命楊漣等人調查,處斬並抄家二百七十四戶,查獲錢糧八十五萬四千餘兩,盡數用於賑災。
此外,朝廷另外調撥六百萬兩賑災,蠲免當地三年賦稅。
隆慶五年四月,給事中吳甘來上疏言:
“山西、陝西自去年八月至今,數月不雨,赤地千里,田畝絕收,雖有朝廷平抑糧價,然當地糧價依舊每石錢八百,非尋常百姓可長期生活之價,故當地百姓皆南走,臣所居西安府,僅半年來,南走百姓恐不下百萬……”
面對奏疏,朱翊釴令人清查受災地區人口變化。
十月,乾旱向江淮地區蔓延,四川東部地區也出現了旱情。
同年,河中、波斯等地多多少少都遭遇了旱情,而北洲和東洲更是因為乾旱而出現盜寇搶劫的事情。
這個時期,朱翊釴唯一能慶幸的,就是南洋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南洋和南洲的六億畝耕地,能在自給自足的同時,向中洲提供足夠便宜的五億石糧食。
朱翊釴雖然注重研究,帝王心術和政治手段卻並不差。
對於這筆糧食,他以當地每石二百到三百文的價格收購,以五百文的價格販賣災區。
刨除運輸費,朝廷每石糧食能賺錢十到二十文。
這並不算多,而之所以要賺這筆錢,也是為了更好的賑災。
大明朝在嘉靖年間基本沒有積攢餘財,所以朱翊釴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發行五十億兩的國債來渡過難關。
這筆國債至今沒有發完,但每一筆錢都用向了災區。
例如隆慶五年,大明朝全年採購九億六千餘萬石糧食,另外還有大量的油鹽、肉食運往災區,用於平抑糧價。
這每年的花銷在三億兩左右,比大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還要多。
如果不發行這五十億兩國債,那朱翊釴只能調動銀行中的錢糧來賑災。
這樣的舉動放在平時沒什麼,但放在大災之年就不行了。
萬一有人走漏訊息,那百姓們人心浮動,難免發生擠兌事情。
發行國債,用富人的錢來賑災,這就是朱翊釴能動用最好的辦法。
他不是什麼武皇帝,也沒有那麼高的威望來興大案,所以他能做的只有在妥協中尋找辦法。
面對自然,大明朝依舊那麼弱小……
隆慶六年,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旱情依舊,並且部分地區爆發蝗災。
同年,江南海水倒灌,但由於洪熙時期制定了完善的河堤制度和束水閘的設計,江南並沒有遭受很大災害。
六月,東北地區大雨不斷,東北的河流引起洪澇,但並未造成太大損失。
十月,西洲爆發維也納會戰,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在此交戰。
同月,肇州侯陳會上疏稱東北氣候不斷降溫,昔年每畝田地使用機器耕種並播灑肥料,到了十月都能收穫三百斤水稻。
然而自隆慶二年開始,糧食產量每況日下,今歲每畝僅收穫約二百五十斤左右。
根據吉林農學院統計,小冰期活躍以來,東北糧食總產從嘉靖十八年巔峰的七億四千二百餘萬石,下降到了如今的五億七千六百餘萬石,整體下降23%……
如果沒有尿素、鉀肥、磷肥,這個糧食產量還會下降約30%左右,每畝產量不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