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仲由慷慨就義(2)(第1/3 頁)
不管如何,子路確實有著治理城邑的成功經驗,所以衛國執政上卿孔悝在得到了蒲邑後,安排家宰子路擔任了蒲邑邑宰。
蒲邑,今河南長垣縣城一帶,春秋時期衛國重鎮。如今,如果去河南長垣縣城,就會在入城口看到一座漢白玉雕像,正是子路,孔門高徒子路先生。
蒲邑因為孔子曾在此講學並遭到圍困而出名,更因子路曾治理蒲邑長達三年而出名。據說,子路是如今的河南高官垣縣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地方長官。
又據說,子路治蒲三年,發展農事,成績卓著。如今長垣縣城西北有一條文明渠,相傳就是當年子路率民眾開挖的,至今還在發揮農事作用。
子路基本不懂農事,受孔子思想影響較重的他,相信孔子的這套理論:君子,應該輔助國君治國理政,而不是躬身種田。
孔子曾經對熱衷農業的弟子樊遲出言譏諷:子遲,真乃小人也。
所以,子路在浦邑因發展農業生產而青史留名,也許可能恐怕差不多說不定是後人牽引附會上去而已。
當然,子路在魯國也有過開挖河道的經驗,所以關於興修水利這樣的基礎建設,相信也是精通的。所以,在農業為本的那個年代,我們姑且認可子路為浦邑的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子路這樣的大牛人,在治國理政上留名青史的,除了農業方面的,社會風氣方面應該是最大的政績!
據說,孔子回魯國後,聽說子路在蒲邑治政有方,就帶著顏回專門去衛國浦邑考察一番。
剛進入蒲邑境內,孔子就讚歎道:“子路,善也!”
進入蒲邑城內,走了不多久,孔子又讚歎道:“子路,善也!”
進入蒲邑衙門,孔子的讚歎又來了:“子路,善也!”
跟在身邊的顏回納悶了,從來未見孔夫子這樣亂誇讚人的,就問孔子道:“夫子尚未見到子路,就三次誇讚其善,這是不是有些過了?”
孔子呵呵一笑,道:“剛入蒲境,但見溝渠深,田地整,莊稼盛,說明子路恭正以信,故民眾盡力;
再入其邑,但見房舍完好,商賈繁榮,說明子路忠信以寬,故民不偷懶;
後至其庭,但見滿院清淨,官吏差人,無不認真上班,說明子路明察善斷,故其政不擾。因此為師才三贊其善。”
顏回不由也讚歎點頭,正想走到孔子前頭去通報,突然孔子拉了拉顏回,輕聲道:“今已知子路也,為師不再擔心。這就回去吧,為師已沒什麼可以教子路了。”
由於孔子連續三次誇讚子路善也,故蒲邑後來也被稱為“三善之地”。
當然,這個故事雖然在河南高官垣縣具有相當的歷史文化意義,但其真實性應該是存在爭議的。只是現在的我們,也沒閒心去探究歷史真相了,因為此時的子路,即將攤上大事!
前面我們講了,此時的衛國世子蒯聵已經作好了回衛國奪權的充分準備,而且,他要奪的是自己親生兒子的國君之位。
之所以要奪,是因為當兒子的衛出公根本不想把國君之位讓給當父親的。
在權力面前,親情不堪一擊!
衛國,徹底陷入內亂。
除了衛國士大夫家族以及上上下下的臣工們不得不選邊站隊外,連這對當事人共同的親戚,都不得不選邊站隊。
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反正涉及到他倆的其中一門共同親戚,正是衛國執政上卿孔悝一家。
支援蒯聵的,是孔悝的母親孔姬,也是蒯聵的親姐姐。
支援現任國君衛出公的,是孔悝及其整個孔氏家族。
哦,不,整個孔氏家族其中有一個人也是不支援孔悝的,那個人叫渾良夫,是孔氏家族一個小小的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