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海防建設,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甚至將它推崇為“海防寶鑑”、“天下武夫必讀之書”。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朝廷竟把該書束之高閣,無動於衷。皇帝和大臣們一味苟且偷安,不思整軍經武,結果只能是再次捱打。
朝廷不重視湖南的這個大人才,直到1844年,年過半百的魏源才考中進士,次年被任命為江蘇省東臺縣知縣。傳說考官嫌他考卷上的字跡潦草,取消了他的殿試資格。
但是魏源的真才實學,畢竟令人欽佩。考中進士第一名的御史陳沆,很喜歡魏源的朝氣,將自己的文章拿給魏源請教。魏源還沒有中進士,陳沆卻不顧人們的議論,和魏源交往。
1846年,魏源因母喪辭官回家,繼續修訂《聖武記》和《海國圖志》,並於1847年將《海國圖志》充實為六十卷本。同年,他在江蘇巡撫陸建瀛的衙署中充當幕僚。他遊歷東南各省,併到香港、澳門廣泛收集資料,為繼續充實《海國圖志》作準備。
1849年,魏源任興化縣知縣。1850年升任高郵州知州。這段時間裡,他籌劃海運,興修水利,改革鹽政。1852年終於完成了《海國圖志》百卷本的鴻篇鉅著。在補充的部分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各地研製和改進戰船、火炮、鳥槍、火藥、地雷、水雷的情況。
1853年,太平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下南京、鎮江和揚州,高郵農民也起義響應。魏源率縣吏捕殺起義農民領袖。不久,清廷督辦江北防剿事宜的楊以增,向皇帝告了魏源一狀,說他遲誤驛報,魏源因而被清廷革職。1854年,有人保奏他復職,但他由於已意識到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沒有振興的希望,便拒絕再替清廷效勞。他心灰意冷,遁入空門,移居興化西寺,潛心研究佛學,整理生平著述。
1856年,魏源遊杭州,寄居僧舍,靜坐參禪,拒見任何來客。
魏源知識淵博,一生寫了五十多種著作,記載著他在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和文學方面的成就。許多著作充滿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海國圖志》。該書雖然一度受到朝廷冷遇,但後來終於成為近代中國志士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先導。洋務派首領之一左宗棠公開申明,他在福建設局造戰船,在甘肅設廠造槍炮,就是繼承魏源在《海國圖志》裡提出的思想。魏源承認落後又不甘落後,放眼世界,積極尋求富國強兵良策,力求振興中華,為許多中國人解放了思想。
魏源被後人稱為軍事思想家和戰略家。他重視科學技術,但他不是唯武器論者,他更重視人的作用。他強調,人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他認為,沒有勝任的人才去指揮,擁有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後來,甲午戰爭的結局印證了他的論斷。在《海國圖志?籌海第三》的結尾,魏源一再疾呼:“在得人而已!在得人而已!”
首倡師法西方,探索藍色文明(4)
在中國近代史上,魏源是黃昏時的一隻貓頭鷹,警惕地預告黑夜降臨以後的淒涼;又是黎明前的一隻雲雀,提前報告天明後的霧靄。
魏源指出了弱勢文明對於強勢文明應該採用的態度和對策,只要文明之間的衝突存在一天,魏源的思想就不會過時,人們就需要魏源那樣的氣魄和頭腦。
魏源盡到了一名智識者的本分,“永遠使用雅典娜的利劍劈開蒙昧的黑暗”。
海洋是藍色的,理性是藍色的。中國人需要用理性的眼光,越過藍色的海洋,去探索整個世界,正如世界也要探索中國。藍色的海洋距離湖南是那麼遼遠,但是魏源看到了,也使他的同胞都看到了。
魏源,是一個穿越了藍色的湖南人。
1857年春天,這個傑出的湖南人懷著惆悵的心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為中國人留下了富強昌盛的祝願和希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