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明重灌突騎四(第1/2 頁)
使用馬戟的戰兵,迅速抬高卜字戟,並微轉手腕約四十五度,利用槍桿和側枝形成的較大橫截面,橫掃攔截右後方,再次戳來的長槍。撞飛敵人的槍矛後,卜字戟自動向左側回彈。
這名韃子的槍騎兵,只披掛著輕甲。他的戰馬也沒有披戴任何甲冑,速度相對較快,此時剛好從斜向上的卜字戟下方,衝了過去。
持戟明軍騎兵,輕輕向左上方,逆時針揮舞卜字戟,再快速回拉,利用如同寶劍一樣,雙面開刃的側枝橫刃,還有雙方一前一後的反作用力,絲滑流暢的割下這名韃子的腦殼。
無知無覺的韃子戰馬,還在加速狂奔。經驗值大增的持戟戰兵,又用卜字戟的主槍尖,給它的屁股做了一個破壞性的“毒龍鑽”。隨著血淋淋的四菱形槍尖拔出,還有部分馬腸給攪帶出來。
馬戟戰兵身後的明軍,此時雙腿緊緊夾住馬腹,左右手牢牢握住刀柄,把刀身就長達八十厘米的眉尖刀,水平橫向高舉,用鋒利的刀刃,正對右後方疾馳逃竄的韃子脖頸處。
小衙內的突擊重騎,連人帶馬都披掛有鐵甲,馬速略微有些慢。一個韃子手持弓箭,彎腰低頭,從水平橫放的眉尖刀下方鑽過去。他想衝到前方,用弓箭來個“抹秋射”。這樣能從前向後,正好射中明軍面部或者咽喉要害。
水平握持眉尖刀刀柄的明軍戰兵,虛離馬鞍一兩寸的屁股向右側擰轉,自己的腰腹則是反向螺旋。
他的左手同時迅速回拉,右手前推,雙手合力用眉尖刀刀背,猛烈撞擊韃子的後脖梗。
頸椎骨是人體的薄弱環節,被較薄的刀背,以較大的壓強擊中,很有可能斷裂或者骨折。
“咔嚓”一聲脆響,這名妄想騎射的韃子,再也無力操控戰馬和弓箭,只能強忍筋斷骨折帶來的劇痛,虛弱的趴伏在馬脖子上,祈禱長生天的保佑。
眉尖刀手隨後就像,環衛工人拿大號掃帚掃地一樣,從左到右水平橫掃,自己身體右側的所有敵人,逼得他們要麼右轉馬頭躲避,要麼彎腰低頭。
只有一個韃子例外,他高舉鐵骨朵,大力劈砍迫在眼前的刀刃。明軍戰兵發現不妙,及時收力,像划槳一樣,把相對較輕的眉尖刀刀頭,逆時針前推,勉強躲過這一擊。
他趁著敵人鐵骨朵下垂,來不及反擊的瞬間,快速回手划向韃子面部。猝不及防的敵人,眼前一片血色。
這一擊只是輕傷,使用眉尖刀的明軍騎兵,馬上用刀身下拍韃子裸露的雙手。不管有沒有打中,他又把小衙內魔改過的,便於擊刺的直刃刀頭,狠狠插進韃子暴露出來的腰肋部位。
根據現存的一些史料,當時面對披戴重甲的敵人,如腰刀類劈砍型冷兵器,一般先攻擊對手裸露的面部或者雙手。薩爾滸之役中,明軍的劉挺將軍就被砍去半個臉頰。
冷兵器時代的全甲格鬥,很難做到一擊必殺。必須想辦法多次擊打,才有可能重創敵人。騎兵有戰馬的速度加持,想快速連擊,要相對困難一些。
另外,不同於正圓形的長槍槍桿,棹刀、眉尖刀和偃月刀的刀柄一般是橢圓形,方便使用者憑藉木柄,就能分清楚刀背、刀身和刀刃。預防混戰中或者換執左右手時,混淆抓錯位置。
順延排在第六位的明軍,也是雙腿緊緊夾住馬腹,把一柄雙股龍鬚叉,水平橫放在胸腹前方。
他的上半身和右手不動,只靠左手從虛握的右手中,反覆、快速、小距離抽拉木柄。
龍鬚叉所處的水平高度,正好對著韃子的腰肋,或者是他們的戰馬脖頸部位。反覆快速抽拉龍鬚叉,時不時就能扎中一個倒黴蛋或者倒黴馬。
不知道這是不是,戚繼光將軍在薊鎮練兵時,教授的戳馬眼、戳馬腹的技戰術。
這名馬叉兵倒是把《練兵實紀》中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