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金陵祭祖四(第1/2 頁)
除了少部分戰馬,被賤奴牽引騎乘跑掉,大部分被拴在石壁山南北兩側樹木、拴馬石上的戰馬,都在炮彈的轟擊下痛苦嘶鳴,又或者被倒地的樹木砸成重傷。
所有的明軍士卒,其實都捨不得這麼做。但混亂不堪的賤奴,一窩蜂的開始撤退並搶奪馬匹。
西山山巔的大威遠炮,已經停止射擊。那些前薊鎮明軍炮兵,在遵化山民的幫助下,或抱或扛著,上百門虎蹲炮和0.8米長的四號佛郎機,下山猛虎一樣,衝到山腳,封鎖九龍山唯一的正式出山通路。
沿著九龍山“左青龍”山脊行進的20門佛郎機,也裝填上霰彈子,開始天女散花般,朝賤奴戰馬叢集,拋灑鐵質冰雹。
有些驚慌失措的戰馬,不顧嘴巴上的疼痛,掙脫韁繩四散奔逃。賤奴一但騰出時間,就會透過呼哨或者號角,召喚失散戰馬返回營地。這是遊牧民族放牧時的常用方法。
已經形成月牙型包圍圈的賀一龍和賀人龍,召集所有弓箭兵,按照明朝射書《武經射學正宗》,記載的“插天射”,也就是大仰角拋射,從三四百米的距離外,攻擊殺傷賤奴戰馬。
為了兼顧殺傷和節約箭矢,真實的明軍弓箭戰術,一般只有“直射”和“斜拋射”。大仰角拋射,這種技術含量和命中率都比較低的射術,一直不受重視。
現在榆林軍的隋唐長弓,藉助燕山豐富的林木資源,造價低廉生產快速,與標槍一樣,幾乎人手一把。
效仿英格蘭長弓的“捆綁式鵝毛羽箭”,還有最適合做傳統弓箭矢的“竹箭”,產量高成本低,方便大批次生產製造。
為了防止長期存放,導致箭桿變形或者朽爛開裂,現在乾脆一股腦的全射出去,省的以後費時、費人、費錢的維護保養。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和賤奴,就是造好一批軍械,就趕快投入戰鬥使用。
想做到百步穿楊或者快速精準騎射,確實比較難。但固定站位,朝大概位置大仰角機率盲射,但凡有把子力氣,經過短時間訓練的普通人,基本都能做到。
明朝真實的軍用箭矢,最低也有24克。現在幾萬支箭矢,形成的密集箭雨,從六七十米甚至百八十米的高度,近乎垂直而下。
不知道它們能否洞穿賤奴的重甲,但一定能在裸奔的戰馬身上,鑽出十厘米以上的孔洞。
再加上箭簇上的各種骯髒東西,即使賤奴戰後成功召喚回,失散的受傷戰馬,也很難醫治和騎乘利用。
剩餘的明軍強弩、投石棍、各式鳥銃、使用明軍擲矛器“鞭箭”,拋投的短款標槍,也全部對準賤奴戰馬射擊。
至於那些羅圈腿的賤奴,早已經魂飛魄散,想怎麼跑隨便,反正離他們營地,還有幾十公里呢。
為預防賤奴大本營,派出騎兵反擊報復,嗩吶名曲《抬花轎》開始吹響,通知大家趕快打掃戰場,然後以最快速度撤離。
不同於以前的趕盡殺絕,這一次虎大威和牛成虎奉命,在確保自身安全的的情況下,儘可能生擒活捉幾個賤奴俘虜。
歷史上的賤奴,在己巳之變中,確實來過北京金代帝王陵墓群,祭拜他們所謂的祖先。沒想到被小衙內守株待兔,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統計戰果,擊殺敵人2900多人,活捉17個輕傷賤奴;繳獲三百多匹無傷或者輕傷戰馬;另外五千多匹重傷、斷腿的戰馬,被士卒和遵化山民分割成馬肉了。
可憐的遼東戰馬,體型較大,又不知道如何躲避炮彈和箭矢打擊,現在變成約一千噸的馬肉,足夠大部隊吃很長時間了。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真理啊!
幾乎都是精瘦肉的馬肉,既可以做成耐儲存的新疆燻馬腸,也能加工成,可以隨時食用,不用埋鍋造飯的肉粉和肉鬆。
古代中原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