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5 頁)
回到長安升任羽林大將軍(相當於禁軍長),後又被封為密雲郡公。郡公的官位是正二品,與敗將極不相稱。看來怛邏斯之戰對唐朝來說只是走了過場而已。
怛邏斯之戰的翌年,安國(布哈拉)、康國(撒馬爾罕)、史國(碣石)等位於阿拔斯王朝勢力範圍內的國家照常向長安派遣了使節。不僅如此,連戰爭的對手阿拔斯王朝也照舊與唐朝保持著外交關係。黑衣大食使節的來訪記錄散見於史書。
那麼怛邏斯之戰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會覺得不可理解。對兩國而言,這場戰役似乎本不應該發生。專制國家對士兵的生命毫不關心,所以不時發動這類本無所謂的戰爭。
怛邏斯之戰只能算一場二流戰役,但是因為唐軍俘虜中的那幾個製紙工匠,這場戰役在文化史上卻是超一流的重大事件。
在西方,文字記錄通常使用羊皮。還有一種被稱為“紙草”的莎草科植物,取其莖部,縱向切為薄片並列,使之乾燥後,也可用於書寫文字,但紙草做成的紙呈薄板狀,遠不及紙張便利。
雖有文字,但用來書寫文字的材料卻難以入手。要想把預言者穆罕默德的《古蘭經》抄寫下來,不知需要多少張羊皮才夠。在歐洲也一樣。因為沒有紙張,知識文化的普及不知受到過多多麼大的阻礙。
怛邏斯之戰發生在高仙芝*石國的翌年,即751年。在撒馬爾罕以西建成第一間造紙作坊據說是在757年,也就是發生戰役的六年後。
中國發明造紙術是在東漢元興元年(105),即2世紀初期,發明者是一個名叫蔡倫的宦官。在此之前,人們記錄所用的材料是竹簡、木簡、絲綢等。利用廢物做成的紙張造價低廉,文化普及因之獲得飛躍性發展。為了紀念發明者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和絲綢一樣,紙張也出口到西方。然而運送時長途艱險,使得中國紙價格極其昂貴。絲綢的製造方法後來為西方世界掌握,而造紙的秘密在怛邏斯的唐軍俘虜到西方之前一直不為人知。
一旦解明瞭製作方法,接下來就簡單了。我不認為被俘虜的製紙工匠在撒馬爾罕附近能夠把在中國造紙時所需的原料全部湊齊。不過,以水為媒介來濾紙的原理也可適用於其他材料。據說,中亞細亞造紙的主要原料是亞麻。總之,原本價格昂貴的進口紙從此以後可以以低廉的價格提供給當地人。
十 怛邏斯之戰與造紙術的西傳(16)
撒馬爾罕紙——這個名稱在*地區聲名遠揚,併成為劃時代的文化新兵器。即便是整部《古蘭經》也可以隨身攜帶,而且價格低廉。
為撒馬爾罕紙的出現而狂喜的,恐怕是*教的教育者們。在當時,向*人以外的波斯人、突厥人等居民傳播*教不但是一個宗教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當時正值*教的神學家們佈教熱情高漲的時候,紙張成為他們的新武器。
撒馬爾罕紙名氣日增,不但在*教地區流行,也開始向歐洲出口。
據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建立第一家造紙作坊是795年的事,比撒馬爾罕晚約四十年,多半是因為撒馬爾罕人把從唐軍俘虜那裡學到的造紙技術當作商業機密保護起來。傳說巴格達的造紙作坊建成時,請來的工匠並非來自撒馬爾罕,而是直接從唐朝聘請而來。
造紙術傳至歐洲是數百年之後的事。12世紀中葉,在摩爾人入侵西班牙時,歐洲才建造了第一座造紙作坊。
在*教地區,造紙的機密未能得到公開,所以造紙術傳至歐洲的時間較晚。重要出口商品的製作工藝,當然不能輕易洩露。
從撒馬爾罕的作坊到西班牙的作坊,有四百年的時間差。這也是*教地區與歐洲文化的落差。
在*教地區,最初紙張幾乎專門用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