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5 頁)
因,站在‘則皆民也’的立場,他也不要單獨丟下光緒在北京。
當然,這也只是原因之一。剛才我說過,每種解釋,其實都可以成立,你所認為的‘死君’原因,自是又加了一種。譚老師絕不是狹義的‘死君’,基本上,他是反對皇帝的。在這一點上,他死後十六年,你我又聯手貫徹他的思想了。
古人說:‘西方聖人,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譚老師一生三十三年的短短生命裡,就是以此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我們中國人奮鬥的目標,留下了指南針與血證,他現身說法,為中國人留下偉大人格的榜樣,叫我們去懷念、長想。這也正是他跟我們的因緣……”梁啟超說著,淚光已經閃出來了。
蔡鍔點了點頭,“老師說得對,眼看就是幹千萬萬中國人,頌王莽功德、上勸進表了;
眼看袁世凱就當上皇帝了,這成什麼話!全世界看中國人是什麼東西呢?中國人全是沒骨氣
沒人格的了,這怎麼行?”
“有你我在,就不讓人把中國人看扁!”梁啟超接過去,用力他說,“你我就分頭努力
去。事情成功,什麼地位都不要,回頭做我們的學問;事情失敗,準備一死,既不跑租界,
也不跑外國!”
就這樣的,蔡鍔從梁啟超家裡,化裝逃往日本,轉到他可以影響的雲南,宣告起義,反
對帝制;梁啟超在半個月後也伺機潛往上海,轉道廣西、廣東,遊說響應雲南。在千辛萬苦
中、在九死一生裡,最後達成了廷續民國命脈的目的。可是,起義者本人,卻付了相對的代
價,“洪憲皇帝”袁世凱在六月羞憤而死,活了五十八歲。蔡鍔在五個月後,也積勞而亡,
他死在日本醫院裡,只活了三十五歲。
在梁啟超、蔡鍔師生二人聯手行動的同時,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也加入了。康有為在雲
南起義時,一面秘密寫信給蔡鍔,叫他設法收復四川;一面變賣房地,以為資助。梁啟超高
興他老師也參與這一行動,但是,當他發現康老師的真正目的是在打倒袁世凱後,把清廷皇
帝復辟,他震驚了。在蔡鍔死後,康有為以太老師的身分,寫了一對輓聯,內容是: 第四句寫出了去留之間,大家肝膽相照,崑崙為中國發祥地。'兩崑崙'指做兩位堂堂的中國人,不論是去是留,都是堂堂的。〃
〃當年譚老師以程嬰和公孫杵臼期勉老師和他自己,'去留肝膽兩崑崙'自是專指老師和他兩人而言。〃蔡鍔補上一句。
〃把'兩崑崙'解釋成他和我,跟上面'去留'字眼呼應起來,固然相當,但我後來看到譚老師《石菊影廬筆識》中'學篇'第五十六則,有這樣的文字:
'友人鄒沉帆撰西征紀程,謂希瑪納雅山即崑崙,精確可信。希瑪納雅山在印度北.唐人呼印度人為崑崙奴,亦一證也。'
這段文字,是譚老師生前自己所做的唯一對'崑崙'的詮釋。這樣看來,譚老師所謂的'兩崑崙'可能指的是他家的僕人,就是胡理臣和羅升。這兩個人,在譚老師死後,一個去湖北向譚老師的父親報信;一個留在北京料理善後,所以有'去留'之意。這樣解釋,未免狹窄了一點,不過探討譚老師的甘心一死的原因,家庭原因,也是其中之一。
他從小雖被後母虐待,但是他跟父親的感情,卻深得很。事發後,九門提督查抄來的檔案中,有許多他父親寫來因反對他參與變法維新,而表示不滿或斷絕關係的信,清廷政府因此沒有株連到他父親,其實這些家書都是譚老師為了開脫自己父親而捏造的。當時他遲遲不肯逃走,要留下來學他父親筆跡捏造家書,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譚老師出事時,大家還聯合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