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毀其城,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第1/4 頁)
戰場上的戰鬥還在繼續,然而當重騎兵入場的時候,結局就已經被註定。
從甕城中出擊的重騎兵的數量不多,滿打滿算也只有兩千騎,但是這兩千騎兵組成的三個鋒失陣,在潰散的渤海人面前等等同於三把鋒銳而強悍的利刃,僅僅幾個衝鋒,就直接將潰散的渤海人徹底的切開,撕碎。
三支重騎兵組成的鋒失陣,如同三把鋒銳的尖刀,輕輕鬆鬆的將潰散的渤海軍切開,撕碎。
以陌刀兵為核心緩緩推進的重步兵則化身為了堅實的砧板,承接下來這些被利刃切下的潰兵。
換裝之後的弓箭手,步步跟進的弩手則成為了最後一步,將落到了砧板上的渤海潰兵徹底的碾碎。
在重步兵、重騎兵、弓箭手、弩手的碾壓之下,渤海人將兵敗如山倒展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不是所有的渤海人都在第一時間被重騎兵切開,然後被碾碎,相當一部分的渤海人發現了戰況不妙之後選擇了逃竄。
有些人逃往了營地,試圖憑藉營地抵禦唐軍的進攻,
有些人逃往了曠野,試圖憑藉曠野躲避唐軍的追殺,
還有些人,則已經徹底失去了理智,漫無目的的四散而逃。
然而,他們只看到了正面唐軍重騎兵的無敵,只看到了重步兵的無畏,只看到了弓弩手的無所不能,卻不知道近四萬的騎兵,在莫靈均和董嘉兩位騎兵將領的統帥之前早就在戰場的外圍佈下了天羅地網。
………………
本著知己知彼的原則,在進軍遼東之前,郭戎請留守長安的韓愈等人幫自己查閱的唐廷關於渤海國的所有資料。
關於渤海國的建立,韓愈的總結非常簡單。
趁著營州之亂的機會,靺鞨人的初代首領大祚榮,與武周打了場天門嶺之戰,繼而誕生了渤海國。
如果用有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以武開國。
因為領土面積,人口,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渤海國終究不可能建立一支能夠和李唐比肩的龐大軍隊。
但是,開國之後渤海依舊彷照唐軍的制度,組建了包括禁軍、府兵、邊軍在內完整的體系和制度。
從大祚榮開始,本著全民皆兵的原則,渤海人花費了十數年的時間彷照府兵制設定了近百個軍府,並彷照大唐的十六衛設定了渤海人的十衛,統帥數以十萬計算的渤海府兵。
左右神策軍和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這是渤海國的禁軍,而這六萬禁軍是渤海國的常備軍,也是渤海國最核心的戰力。
渤海國在西部邊境重鎮扶余府等地,渤海人同樣設定了數支精銳的兵馬,用來防禦比他們更加野蠻的遼東諸族,這些兵馬的數量同樣達到了五六萬人之多。
十萬府兵、六萬禁軍,五萬邊軍,這就是整個渤海國賴以為生的基礎,也是其成為“海東盛國”的重要支柱。
此次出擊遼東的渤海兵馬總數約為十五萬,乍一看數量或許不是特別多,但是這已經是渤海除卻防備遼東蠻族襲擊之外的禁軍加上府兵的總和,幾乎等同於渤海國全部的機動兵力。
這十五萬人一旦覆滅,就等於整個渤海國的根基被拔除了大半,在郭戎和李愬率領的大軍而李愬的想法就是將這十五萬人全部留下。
………………
元和五年,六月二十八,大唐安東大都護、營州刺史李愬率領的近十萬唐軍和寶海熊衛大將軍胥要德率領的十五萬渤海軍在襄平城下進行了最後的決戰。
大戰從清晨尹始,一直持續到了接近黃昏時分。
最終,李愬以戰損五千人為代價,斬首八萬,俘敵七萬,渤海國最精銳的十五萬兵馬全軍覆沒。
七月十六,郭戎率領平叛軍主力抵達襄平和李愬所部成功會師。